潜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秘十堰蛙人神秘莫测的水下世界,危险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13569.html
准备潜入水中工作。

下潜到水下50米,这是“蛙人”赵勇使用空压机潜水的最大深度。每下潜3米一个压差,穿戴工程潜水服,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最多坚持5分钟。此时的水下世界无声、幽暗、复杂多变,“蛙人”靠手触摸作业,危险无处不在。过去18个年头,赵勇一直在这样的水下世界工作。

今年42岁的赵勇,是十堰兆龙潜水救援有限公司负责人,专门从事水下工作。在他的手机里,保留着每次下水打捞物品的照片,手机、项链、汽车钥匙……甚至还有汽车。有时他们还会去水底“摸人”。

打捞物品对赵勇他们来说不算什么,更为困难的是深水工程作业。如大江大河建设桥梁,桥墩从深水中拔地而起,赵勇他们往往要使用空压机,下潜到四五十米的水下,或切割、或氧焊、或拆除脚手架……这些在陆地轻松做到的事,换到水下可就不容易了。水下环境复杂,能见度低,氧气管或安全绳被缠绕,对“蛙人”来说是致命威胁。而相比这些,面对水下的无声世界,更需要他们有强大的内心。

负重30公斤下水50米深处最多停留5分钟

7月9日上午,郧阳区天马大道附近汉江畔。阴云散去,阳光照在脖子上,火辣辣的。“今天天气不错,很适合下潜。”赵勇坐在船头,背上氧气瓶,与岸上的4名伙伴聊着天。赵勇从事潜水18年,其他4人都是他成立公司后加入的,由他一手带上路。

除赵勇外,潜水员张飞和王虎也在车内换好了潜水服。

赵勇和队友更换潜水服。下水前,赵勇(左)给队友检查装备。赵勇(右)和队友准备下水。入水10多分钟,赵勇将手机壳捞出。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水下工作,赵勇准备带张飞王虎下潜汉江。他们带了两套装备,一套是携带呼吸气瓶的,没有头盔,下潜深度10多米,属于“休闲潜水”,呼吸气瓶有12升,重30多斤,可供潜水员在水下呼吸约30分钟。

另一套是更为专业的工程潜水服,潜水员戴有头盔,潜入水下,通过一根气管连接岸上的空压机,不断输送氧气,还能对讲通话。这套装备能下潜近50米,下潜越深,水下可持续的时间越短。“在水下50米最多能停留5分钟,否则,人的身体受不了。”

赵勇的5人潜水队分成了两组,一组为下潜人员,一组为岸上安全员,两者缺一不可。“安全员负责岸上保障。”岸上安全员*伟介绍,下潜前,他们两组要分别检查装备,确保万无一失。潜水期间,彼此相互信任,不敢有一丝懈怠。“岸上一旦有情况,我会连扯3下安全绳,提示潜水员赶紧上岸。”*伟告诉记者,有时岸上的空压机会突然断电,不过他们下水作业前都会要求甲方使用专线,同时还会携带呼吸气瓶,以备不时之需。

做好下水准备,赵勇、张飞、王虎依次下水。下水时,潜水员的腰部还要绑上一圈十余斤重的压铅,平均每位队员要负重60斤下水。

下潜污水池维修眼前一片漆黑只能靠手摸

当天,我们模拟了一场水下打捞,物品为手机壳。

该处下潜深度不超过10米,使用呼吸气瓶就能完成任务。尽管如此,浑浊的岸边水域给打捞作业带来一定麻烦——能见度低,只能靠手摸。“捞到啦!”10多分钟后,赵勇浮出水面,手里拿着手机壳。

在潜水员的面罩上,记者安装了水下摄像头,试图打探水下世界。遗憾的是,镜头里什么都看不到,只能听到潜水员在水下咕噜咕噜的呼吸声。

队友通过通话装置和手势相互交流。

潜水员张飞今年37岁,从事工程潜水工作8年多。今年4月,他曾和*伟前往襄阳鱼梁洲污水处理厂维修污水池阀门。“水下深10米,跳下去后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到。”张飞介绍,他在水下待了10多分钟就将情况摸清楚了,是拉杆变形造成阀门无法入槽。“知道闸门的具体位置,下去探情况容易,但拆卸、起吊、更换则困难多了。”张飞说,他在污水里工作了一个半小时,完成了这项工作。

从污水池上来,张飞的潜水服里满是汗水。“身上的臭味两天才散去。”张飞笑着说。

24小时待命救援足迹遍及鄂豫陕多省

7月9日,赵勇与3名队员乘船来到汉江一座高速公路大桥下,他穿上工程潜水服,戴上头盔,跳入江水沿桥墩下潜检查。与此同时,其他3人分别负责空压机、听电话和安全绳。

按他们的规矩,每次下水都必须保证4名成员,各司其职,保障下水人员安全。

在过去的时间里,赵勇团队的救援足迹遍及湖北、陕西、甘肃、河南、安徽、四川等地。“遇到紧急情况,即便是在半夜,我们也会立刻出发。”赵勇介绍,他们就像一支机动部队,24小时待命,时刻准备战斗。

去年11月,汉江上游发生强降雨,上游水库泄洪后,下游一座公路便桥被冲毁,赵勇接到求救电话后,立即带领潜水员赶往现场,在水下切割便桥,以便起吊上岸,工程耗时两个多月,最终完成任务。

赵勇和他的队友携带装备抵达施工地。赵勇(左)给队友递送工具。

水下打捞,水流对潜水员是一个“大敌”。“落入水中的物品,随水流变化,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伟说,他们是先定位后下水,但在流动的水里定位很困难。

年,陕西省安康市镇坪一在建公路的设备被大水冲走,赵勇他们接到任务后,立即赶到现场。“当时设备都冲到水里去了,受水流影响,很难定位。”*伟说,他们使用声纳设备也没有探测到被冲走的设备。

救援队也打捞过不少溺水者的遗体。

年8月,我省某地一大学生不慎溺亡;年,邻省某地一辆汽车被冲入水库……这些下水“摸人”的经历,赵勇他们都不愿回忆。他们都希望下水“摸人”的次数越少越好,希望大家都平安无事。

下水后难免紧张恐惧氧气管安全绳缠绕是致命威胁

*伟告诉记者,要成为潜水员并不容易,首先要心理素质好,其次才是身体素质好、能吃苦。

队友做手势示意准备就绪。

面对水下能见度低、幽闭的环境,8年多前,张飞随赵勇刚入行时也是十分恐惧。“感觉特别压抑,心里发慌,担心下去了上不来。”张飞说,他是通过不断训练才克服了恐惧心理。当他在水下作业时,想的都是把事情搞好,不想其它,尽力让自己放松、不紧张。

年,*伟与小学同学赵勇取得联系,得知工程潜水这行后开始尝试这项工作。“第一次下水特别慌,耳朵疼得受不了,下去5分钟就上来了。”*伟说,在水下耳朵受不了压力,耳膜没打开,就会剧烈疼痛。

长时间水下作业易脱水。

*伟说,从事潜水工作4年,他的耳膜一直没能打开,至今只下过两次水,只能在岸上负责安全保障。

潜水救援是高危行业,水下环境复杂,能见度低,氧气管或安全绳被缠绕,对他们都是致命威胁。“水下作业,全靠氧气管、空压机、安全绳。”29岁的李玉林已从事潜水工作近5年。他说,遇到氧气管或安全绳被缠住,只能靠自己慢慢解开。

在水下作业,下潜要快,但上来要慢。“每3米一个压差,如果下潜深度超过14米,上来时根据压力变化,要停下来减压,让身体适应压力。”赵勇说,如果上来太快,就会出现眼睛充血,耳朵、鼻子流血的情况。时间一长,就会患上职业病——减压病。“每隔两年,我们就要体检,去减压舱,让血管适应压差,更好地水下作业。”赵勇说,干他们这行,经验很重要,看似简单,实际风险很大。从业18年,他最大的感受是,这行太危险、太辛苦了,但成功帮人解决问题很满足、很欣慰。(文/记者曾雨实习生高玉图/记者刘成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