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致敬乐清这群人用生命默默守护我们,背后 [复制链接]

1#

当前我市救援力量除了公安机关、

应急管理部门这些救援行动的骨干力量外,

民间救援队伍在各种救援行动中

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乐清的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和预案管理科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乐清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已登记注册的就有六家,分别为蓝天、三角洲、山岳、龙之野、海鹰、雄鹰等,此外还有一些尚未登记在册的民间自发救援队。”

民间救援组织覆盖面更广、更灵活,在应急处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民间救援队伍,基本上都是由一些具备专业救援技能的热心市民自发的集合在一起,救援动力都是来自于对公益事业的热爱。平时队员们“散落”在各地,一遇到突发状况需要人手,接到警情他们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乐清的民间救援队伍不仅数量非常多,而且这些队伍也各有侧重,像山岳主攻山地救援,三角洲擅长进行水下潜水救援,而蓝天则综合救援能力强,这六家救援队伍都各具特色。”这名工作人员说。

从无到有救援队伍日益壮大

乐清市三角洲(民防)救援服务中心是乐清比较老牌的一支救援志愿队伍。发起者赖忠鎏是一名退伍老兵,退役后,热衷公益服务的他萌生了建立一支救援队伍的想法。“当时乐清还没有专门的水下救援队伍,我想着去填补这块空白。”他说。

年,乐清市三角洲救援队成立,他召集和发动了和他一样热衷救援服务的几名爱心人士,自费购买皮划艇、潜水设备,开展志愿服务。“当时有一些溺水警情,我们接到任务后在群里发出召集令,几乎一呼百应,很快就集结一群队员出动救援。”

他介绍,队员们干劲十足,都是开私家车、穿自费购置的装备,奔赴救援一线。参加救援活动多了,名气打响,越来越多热心公益人士加入这支队伍,鼎盛时期,队员达到多人。

后来,三角洲救援队的一些队员独立出来又成立新的救援队伍,这些年,随着民间救援队伍的增多,三角洲也逐渐开始慢慢转型,向应急救援培训和安全知识宣讲转变。前年,该中心为江苏、浙江等省多支救援队70多名队员开展了潜水培训,去年也有一批40多人请该中心为其授课培训。“救援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都是缺乏安全意识导致的悲剧,普及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比事后救援更重要。”为此,赖忠鎏还致力于儿童安全教育宣传,每年的暑假前,赖忠鎏和队员们都会前往小学、中学校园开展防溺水宣传等。

在龙之野救援队基地,墙壁四周挂满的锦旗,是这支正式注册成立才三年的队伍的“*功章”。龙之野救援队队长刘晓光笑道,每年队伍都有新成员加入,这些年,他们已经迅速壮大为一支拥有70多人的队伍。这些队员大多是退伍*人、户外爱好者,对野外救援有一定的经验,大家还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绳索技术,有的擅长速降,有的对附近山地熟悉……这支队伍也因此以山地救援为他们的主要服务内容。

在积极参与救援活动的同时,龙之野还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活动。在疫情期间,龙之野出动了多人次,连续执勤92天,在高速路口、小区门口、隔离点等地执勤,还自发购置口罩分发给群众。在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队员们立刻开展助力复工复产行动,免费为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开展消*行动。无论是抗台防台、疫情防控,凡是市里的重大活动,总是能看到乐清各支民间救援队的身影。

队员不计个人得失坚持纯公益运作

自发组队,自己承担每次出勤的费用,是这些民间救援队前些年的常态。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从各救援队了解到,每个队伍基本上都经历过这样的苦楚:培训经费不足、专业救援设备缺乏、没有场地等问题。“这就跟‘开店容易守店难’的道理一样,队伍的维持,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赖忠鎏的这番话,道出这些民间救援队共同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

赖忠鎏是虹桥镇消防站的一名协警,十多年来,他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为队伍购置装备上。“就像养一个孩子一样,这些年一共投了多少钱,已经算不清了。”他说,刚开始这支队伍一直靠他和队员们自己掏钱支撑,随着队伍和名气逐渐壮大,陆续有一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队伍提供资金赞助,相关部门也给予了一些资金补助。但要想让这支庞大队伍顺利运转,这些资金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每年更新、维护设备以及培训、场地等费用,就高达30—50万元。”他说,资金不够,就只能尽量开源节流:队友们都是无偿服务,甚至常常还要贴钱参与志愿服务,一些老旧的设备,能凑合用的就先不换新。这些年,他们转向救援培训,除了想普及安全知识和救援技术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希望通过收取少量的培训费用,填补运营团队的开支缺口。

开源节流几乎成为这些救援队伍面对资金困境时的统一动作。众筹资金建设修整团队场地、自己掏钱买装备、出勤回来AA制吃饭……龙之野等队伍也经历了这些。“再怎么省,一年的开支至少也要五六万元。”刘晓光说,在建设基地的时候,为了省钱,大家舍不得叫泥水工,几名队员自己动手,浇出了一条水泥路。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潘灵峰负责的山岳应急救援中心之前没有场地,在市应急管理局关心支持下,将白石街道一处山脚的几间闲置管理房给山岳应急救援中心使用,最近潘灵峰和队员们正在改造整修,作为训练场地和装备库,而整修这些钱都是队员你几百我几千的自掏腰包解决。

虽然资金有缺口,但面对救援对象获救后的资金酬谢时,救援队员们都是非常坚决地婉拒了。“这些年*府对我们民间救援队伍越来越重视,给予了不少帮助。”刘晓光说,一些部门会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和设备支持,目前仅能够基本维持队伍日常运营,但要想更新装备、提升人员技能,仍是杯水车薪。同时,他们的日常训练等,也需要合适的场地支撑。

“我们救援队至今没有固定的场所存放各种救援装备,一年内搬了两次家,最近因为原来的地方要作它用,又得搬,现在连开会的地方都没有,有事大家就在出发救援的路上把事情给商量了。”雄鹰应急救援服务中心负责人郑佰洪有些无奈地说。

十多年来,三角洲从几个人扩大到数百人,再变成如今30多人坚守。这个抛物线式的变化,除了团队细分、队员另组队伍等原因之外,与志愿服务“大浪淘沙”式的筛选也息息相关:这种纯付出式的志愿行动,需要很大的奉献精神和耐力支撑。“很多时候我都不想继续干下去了,但是一接到求助,就会有种冲动,忍不住就跑去了。”赖忠鎏道出了大多数正在努力坚持的民间救援志愿者的心声。

蓝天应急救援中心的一名队员说:“所有救援完全是公益的,不收一分钱。”训练、救援装备购买,大多是队员自己花钱,执行AA制。庞大的开支仅靠个人很难长期维持,致使绝大多数民间应急救援队伍都面临资金难题。

市山岳应急救援中心主要针对山地救援、高空救援,例如缆车事故、坠崖、矿山意外事故等。“山岳的队员们每次出发救援就必须携带个人装备:绳索、头盔、下降器、安全带等,一套装备的价格都在元左右,这些都是队员们自行购买的。”该中心主任潘灵峰介绍,因为要高空作业,为了救援队员的人身安全,队员采用的绳索都是进口的,稍有磨损的绳索都要换掉,一年下来,仅换绳索这一块的损耗加起来就要十几万元。还不计算队员的时间成本和交通费汽油费等。经费上经常捉襟见肘,好在留下来的队员都不计较个人得失,每次救援产生费用,队员们当场把费用分摊掉。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危急时刻显身手

在救援时,很多队员都会遇到危险,比如在深水、深山悬崖,队员们自身安全只能依靠自身能力、经验和团队协作。民间救援队毕竟是属于民间公益组织,专业力量有限,如果要获得专业方面的培训需要耗费较大的资金。经历过生死救援,大家都知道救援专业性的重要,队员们都非常希望能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救援的效率和成功率。

为了更好地开展水下救援,赖忠鎏等几名队员就专门自费参加培训,考取了潜水相关的资格证书。其中,赖忠鎏考取了四个体系潜水教练资格证,是全省唯一一名同时拥有四个体系教练证书的人。

“我们去年单单接山地救援就有63起,有些救援任务有很大危险性,队员们受些外伤之类的情况很常见。”潘灵峰要求山岳的队员都必须通过绳索救援技能培训并要擅长攀岩、速降等技能。

郑佰洪很忙,他的手机那头时常传来各种各样的求助电话。有请求帮助摘马蜂窝、捉蛇、寻人的,或者是帮助打捞溺水者,接到任务后队员们总是竭尽全力去处理。“救援队员也时常遇到被马蜂蜇伤、被流浪狗咬伤,而这些意外,都是要由救援队员自己承担,自掏腰包治疗或者打狂犬疫苗”郑佰洪说。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大多数救援队员的专业培训只能依靠传帮带,老带新的模式,相对而言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都比较有限。蓝天应急救援中心*支部书记杨赛燕表示:“希望能够让我们的民间救援队得到更多专业培训机会,来保障队员的安全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府可以要求和提倡部分专业培训企业能够公益免费为我们的民间救援队进行专业救援技能的支持和培训,使我们民间救援队伍的力量能够更专业。”

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和预案管理科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相关部门也努力在帮助这些民间救援组织解决资金的压力“像每年对救援人员的慰问尽量送慰问金,经常开展安全培训,同时也尽量把他们急需的装备列入乐清救助体系由*府采购,来支持这些民间救援力量。”

来源:乐清日报(中国乐清网)全媒体记者林一笑蔡甜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