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奋斗者号坐底马里亚纳海沟,人类如何一
TUhjnbcbe - 2023/2/24 8:18:00
北京看手足癣的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410/8833423.html

澎湃新闻记者罗昕

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米。

奋斗者号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于年立项,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承担。今年6月19日,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被正式命名为“奋斗者”号,它融合了之前两代深潜装备的优良血统,不仅采用了安全稳定、动力强劲的能源系统,还拥有更加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以及更加耐压的载人球舱和浮力材料。

“深海是人类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区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如是说。他被誉为“中国深海研究发起人”“深海勇士”,于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至年,他主持了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列;年,他又以82岁高龄深潜南海,发现深水珊瑚林。

在得知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后,他感慨道:“我们中国这一百多年来,在海上也吃了很多亏。最近十来年,中国对海洋的发展非常重视。更重要的,海洋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前景,现在的海洋经济已经逐渐从表层网海底移动,海洋经济的中心在下移。国际上对海洋的争夺也越来越剧烈。我们中国应该加强海洋文化。希望大家一起关心海洋,学习海洋,探索海洋。”

汪品先

不久前,汪品先以最新收集资料创作的科普类图书《深海浅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深海浅说》共八章31节,附图幅,从深海的基础知识一直讲到深海的开发利用,说明海洋既不能当作聚宝盆,也不该用作垃圾桶。在学术方面,这本书也力求深入浅出,多用插图,既能反映国际科研的最新进展,又能追溯历史、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

从古代起,人类就对深海充满好奇。而进入深海困难重重,不但有呼吸的问题,还需要承受巨大的水压力,每加深10m增加一个大气压。最早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屏住一口气下潜,这种“没水采珠”的古法下海,明朝《天工开物》里就有记载。

但这种不靠任何设施的下潜深度有限,能到30m深就很了不起,从生理学来说m就是极限。如果想要进入深海,尤其是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考察,应当在某种容器里潜入海底。据悉,最先出现的这种容器,是17至18世纪发展的装备“潜水钟”。潜水钟的形状和材料可以不同,关键是钟的上部有空气,可以供潜水者在水下呼吸而不需要回到水面。

而真正建造科学探索的深潜装置来自20世纪。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毕比和工程师巴顿钻进钢制的潜水球,下到了百慕大海域的m深;年他们的潜水球又下到了m的深水,并且在那里停留了3分钟。当时,这一壮举轰动了全球。

年,奥古斯特·皮卡尔提出把气球的原理移植到深潜技术上,在钢球之上另加一个装有汽油的浮体,不靠吊索而是靠浮力上下,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这就是“迪里亚斯特号”深潜舟。年,奥古斯特·皮卡尔的儿子、工程师雅克·皮卡尔和美国海**官沃尔什乘坐“迪里亚斯特号”下潜到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水深m的海底,这是人类第一次下潜到了地球表面的最深处。

早期的深潜器,A为年的潜水球,B为年的深潜舟

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深潜技术早已今非昔比,万米深潜已经不再那样艰难,马里亚纳海沟的万米深度也已经不再那样神秘。我国深海科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潜至米,创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年,米型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正式投入使用,国产自主率超过95%。此次“奋斗者”号坐底深度米,代表着我国正迈向国际深潜设施制造前列。

当前世界上超过m深浅能力的主要深潜器,*色表示不载人

在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看来,东西方在海洋文化上的差异,有着几千年的深远历史根源,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近几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遭遇,还影响着学术界的思维传统和科学创新对于深层次文化层面的问题。

海洋科普在这个意义上迫在眉睫。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院长周力平对《深海浅说》有很高的评价:“它以深海研究的历史为引子,用生动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地介绍深海研究的一系列重要发现:深部生物圈、热液与冷泉、大洋钻探、海底地震与火山、深海矿物与生物资源……每个知识点的背后,均有众多的案例和小故事进行支撑,让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堪称真正的深海‘浅’说。”

科普类图书《深海浅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来源:澎湃新闻

1
查看完整版本: 奋斗者号坐底马里亚纳海沟,人类如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