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精荒:少有人走的路有陷阱?
9月4日,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骆文智表示,随着不孕不育人群的上升,广东精子库常年告急,他呼吁广大身体健康的男性公民捐精,并称精子库对精子质量把关严格,鼓励大学生、白领踊跃捐精。(9月5日《新快报》)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在捐精过程中猝死,使“捐精”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过关注带来的是质疑和讨伐之声。虽有不少人为捐精“正名“,但负能量远远超过了正能量,本就不热闹的路上,更是人迹罕至。
某一观念从开始形成到最终被接受,必定要经历一个“难产”的过程,在正反两种声音中修正调和。捐精的观念被接受,必定需要走一段“献血”走过的路。况且,捐精的话题比献血更容易戳中中国人的敏感点,也更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制约。
骆文智称,捐精绝对安全不可能死人,公众完全不用担心。其实,技术问题只是阻碍捐精的障碍之一,更大的问题还存在于管理层面。给红十字会捐款、无偿献血,在公众自身看来是一项无偿的公益行为,却转手被管理方大肆挥霍、用于盈利,公众自然会大感“受骗”。不少友对这次的捐精呼吁大不以为然,感叹“捐血都有黑幕,何况捐精”,正是在此。
如今,我国的公益事业正处在一个相对的寒冰期,相关单位的公信力直线下降,管理乱象丛生。精子库方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开辟一条捐精新路,必定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实力。如何打破伦理桎梏,如何处理技术难题,如何重拾公众信任,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消除人们的“陷阱”的顾虑,让更多的人愿意尝试这条少有人走的路。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严格的捐精流程,从最初的检查到后来的精子冷冻、复查,甚至是使用跟踪,都是耗费时力、金钱的全套操作程序,切不可弄成了“烂尾工程”,再次让信任它的人失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