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改革创新邵春堡正是科创者艰苦的内在塑
TUhjnbcbe - 2023/4/11 7:49:00
                            

邵春堡:正是科创者艰苦的内在塑造,以及心灵上的自我革命,才创造出一项项科技成果,汇聚成新的科技洪流

改革创新

★★★★★

摘要:科创者是科技发展中最具活力和能动的因素。无论以前的自由探索式研究,还是现在的有组织研发,都需要科创者的创造动机、独特品质和执着追求。他们在人们对未来的强烈需求和遵循科技规律之间架起桥梁,实现着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碰撞出创造的火花。科创者需要的创造特质包括个人好奇、强烈欲望、冒险精神、执着专注、艰苦逆境、坚强后盾,哲学思维,正是近乎严峻甚至极限考验的特质,成就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是科创者的大量发现发明和创造,驱动着社会持续进步。

主题词:科创者;科学家;创造动能;特殊素质

20世纪中期以来,自由探索式的科技研究,逐步转变到国家战略需求和导向的有组织的研究。虽然新的方式突出科研团队和目标导向,但仍然强调以科创者为主导的自由探索的科技活动方式。因此,在组织引导和保障下,仍然要注重科创者的创造动能和特质养成。科技创新工作者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创造力,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致力于科技创新。

如果将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累累科技成果,还原或分解到科创者身上,会呈现出这些个体与常人不同的情景。每项伟大的发现、发明、创造、创新,都会记录下科创者的奋斗足迹。参与科技研发的人员大多都有好奇、兴趣、欲望、冲动、冒险、专注、意志、艰苦等特别的动能和品质,他们大多带着各种希望、憧憬和愿望,挺进在科技无尽的前沿,描绘和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1.好奇和兴趣

好奇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亚里士多德说:“不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开始是对身边不懂的东西好奇,继而对重大事情发生疑问,例如月象的变化,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万物的生成。”[1]

好奇是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者、创新者的重要特征。英国伊恩?莱斯利在他的著作《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中,把好奇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一切新奇事物都着迷的消遣性好奇;一种是探索知识的认知性好奇。有研究认为,好奇是一个倒U形的函数。很确定和很不确定的时候,人们都不怎么好奇,位于二者之间人们最好奇。

有人把好奇作为人类的第四驱动力,认为可以激发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好奇是智慧富有持久和可靠活力特征。好奇需要鼓励、奖赏和激励。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逐渐退化,但仍保留了学习和探索的习惯。拥有好奇的人往往更聪明、更富有创造性,也更容易成功。真正的好奇会持续地探究,并由此引发洞察力和创新精神。

历史上对浩渺星空的好奇和惊异,对宇宙本质问题的痴迷和热情,对思想追根究源的辩驳和拷问,对逻辑与理性的推崇和赞赏,一直是科学传统中最深层的精神内核。[2]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里特等人,作为自然探索的先驱,他们对宇宙的奇异思辨,产生了把自然看作按自身规律运行的存在物的独特自然观念,开启用人类理性解释和理解自然的思想活动,形成重视逻辑与数学的思想风格,塑造了以追求真理为完美人生的精神气质。

有好奇就会去想像、设计和创造一个不同的物质、机器、产品、世界、未来。爱因斯坦认为,好奇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好奇就容易引起想象,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著名科学家大多具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牛顿对苹果的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蒸汽的好奇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好奇吊灯摇晃发现了单摆。爱因斯坦从小对玩罗盘感兴趣,达尔文在剑桥大学成了一名狂热的甲虫收集者。没有对自然的观察,没有好奇,何来科学家,何来达尔文、门捷列夫。智力探索是人类特有的偏好。

乔布斯不算是一个发明家,但他的设计融入人们生活。过去几十年里,几乎没有公司能模仿出乔布斯设计的简约之美。他正是用好奇打开了一个个思路,设计了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产品。他想人的生活已够复杂了,怎样让客户把产品拿出盒子直接使用,而不是额外地去读一大本使用手册。当智能手机展示出来时,人们既感到新奇简约,又感叹为什么以前没人想到呢。苹果产品至简和创新的美感正是乔布斯好奇、想象和潜意识的孜孜所向。乔布斯说,如果我们能学着像孩童一样思考,把事先脑海中形成的偏见与认知抛在一边,重新与之建立联系,我们便会产生全新的观点。这就是好奇在创新中的奥秘。

年哈佛拒绝录用中国一名考了满分的学生,而以全奖录取了一名来自中国甘肃的学生,SAT①只考。这个学生在高一时,发明了一种过滤水装置,免费提供给附近村庄的农民。人们不可思议。哈佛认为比高分更重要的是好奇。哈佛需要知道,一个学到了很多知识的学生,是否也具有创造性;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动力,去探求新的领域;除了学生本专业的领域,学生是否关心其他领域的东西,是否有广泛的兴趣。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世界的道理、自然、社会。对问题死磕的好奇,有创造力,有执行力,还有服务于他人的热心。对这样的人,科技的大门、创造的大门必然开启。

科研中重要的是对真相强烈好奇与执著追求。科研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提问题需要对万事万物的好奇,需要有广泛的知识积累,需要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需要对新行业和新知识保持求知欲,需要在无聊中发现有趣,需要始终用有趣的眼光观察世界和周围的生活。许多顶尖科学家为什么选择了他们自己的职业领域,或者具体的研究课题,即使没有回报,他们也执着于自己的学术目标。美国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说,学位、晋升、获奖等外部动机不是驱动科学家的主要因素,对未知的探究、引领变革、追寻好奇心,才是他们选择的动因,并依靠内心的热情来驱动研究。许多顶尖科学家在到达退休条件后仍长期从事研究,他们只是喜欢自己的工作。[3]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认为,“科学研究重要的是兴趣和信心。永葆好奇,是科学家面对任何难题都永不言弃的动力,也是科学家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底气。正是一代代科学家,带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未知的好奇,不断揭开一个个科学谜团,又不断向着科学的更高更深处迈进,才有可能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4]可见,好奇驱动着科创者探索未知的世界和发现更美好的未来。

2.欲望和幻想

欲望是人的本性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人的欲望是无限和多样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构成复杂的需求结构,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根本动能,也是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欲望和幻想是人类活动的起点,把握这个主宰一切的本源,将会获得无穷能量。欲望给人希望和期盼,让人想去达到某种目的。驾驭好欲望就有可能创造奇迹和辉煌。人类生活的根本是通过技术去满足人的欲望。人类想像鸟一样自由飞翔,于是有了飞机、飞艇、热气球;人类想像鱼一样游泳,于是有了轮船和潜水艇。人类的欲望具有不灭的创造力。

每个欲望和幻想都是科技酝酿和孕育的起始,正是人们不断演化的梦想、需求、恐惧、欲望,催生科技成果。人类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欲望。互联网的起步及其电脑产业,开始都不懂,也没有这方面专家,但一切皆有可能。因为这些都没有被规范限制,许多概念也未被定义。因此,科技创新的广阔前景,就在于内在的欲望程度。比如,人们需要拥有一款便携的通信设备,在科技发展中诞生了智能手机;人类需要在足不出户的前提下,看遍全球各地,虚拟现实(VR)、元宇宙出现,将会满足相关需求。我们抱有的欲望与幻想越多,对世界和未来的创造力就越强。

事实上,科技一直成全着人们的欲望和理念,科技成果又在鼓舞和吸引科学家走向辉煌。马斯克小时候认为,搞发明很酷,他读的《年太空漫游》科幻小说的作家说,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要是能够发明出先进的科技,不就是在变魔法吗?于是,马斯克去读物理和商业,后来又想接近技术的诞生地。上大学时他就常常思考,世界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哪些会影响到人类未来。他看好互联网、可持续能源、空间探索。之后他凭借一腔孤勇,杀进电动汽车、火箭发射、太阳能、脑机接口领域,在众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以颠覆性的姿态取得重大进展。他特别强调,不要比别人强10%,而要强%。[5]

马斯克认为,地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可持续能源,也就是如何用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和消费能源。如果不能在21世纪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灾难临头。这个问题促使他成立特斯拉和SolarCity。年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旗下的公司正在启动一项新计划,准备从地球大气中提取二氧化碳,并将其用作火箭燃料。他还表示这个项目“对火星也很重要”。[6]另一个可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大问题,是如何移居到其他星球,这让他创立了太空科技公司SpaceX。当他回收火箭成功,年5月SpaceX的最新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马斯克顿时令全球瞩目。

人类欲望推动科技进步,迭代更新。年沃哥兰德发明的全金属的照相机,逐渐进化到现在人手必备的数码相机和不离身的手机。这种不断迭代的科技创新,体现的是人们无穷的欲望。

欲望、幻想、想像有着密切的关系。幻想超脱于现实被压抑的痛苦,成为孩子口中的那颗糖;想象可获得安慰,本质是种具象欲望,没有目标做着力点。爱因斯坦在去世前几周曾写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是一个顽固的幻觉。”当我们相信某件事时,就会投入精力成就这件事。重要的是人类活动、人类愿景,以及我们相信的东西,会在探索中成为现实。小时候的幻想,随着知识的增加,认知能力的增强,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发展成想象,直觉就靠的是想象。

乔布斯说,“最重要的是,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心灵和直觉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是次要的。”想象的本质是对原理的探究,会激发创造热情,形成内部动力和驱动,充满对发现和创造的期待、兴奋和责任,各个学科的专家就是依据已有知识,靠直觉对事物对未来进行判断。比如马斯克探索和制造星际飞船既有探索精神、大胆想像、人类责任,也有市场需要、利益驱动。有些需求看着不经意,却足以刺激科学家的创造动能。

青少年富有想象力,这是他们宝贵的品质。一个人通过阅读和传授不断获取知识,但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不能简单地传授。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欣赏优秀的科幻作品,从奇妙的科学幻想和故事中调动青少年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愉悦中体验创造思维的魅力。

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幻想和想象。科幻和科学有先天的联系。科幻小说的新颖构思,蕴含的创造性思维,常常给科学家、发明家以启发。科学发展史上关于宇宙航行、隐形技术、机器人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器官移植术、通信技术等领域,科幻作家都曾预先涉足,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这种有趣的现象也会更多地出现在当代科幻小说的创作之中,渗透着对未来的前瞻和思考。

人们正热衷谈论的“元宇宙”(Metaverse),就源于美国科幻小说家尼尔?斯蒂芬森于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Crash)。

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在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描写了一个有着大海、蘑菇森林和远古巨兽的地下世界,表露人类对地球深部奥秘的揣测想象与强烈好奇,引导了一代代科学家向大地探索。根据科学探测,地球深部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和矿产,是支撑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库。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王成善,主持的国际大陆钻探项目“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成功获取连续完整的米岩心,被誉为通往白垩纪的“金柱子”,为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他主导发起的“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旨在为国际地学界构建数字化科研基础设施,实现地球演化数据的全球整合和共享。

《三体》小说的作者刘慈欣说,他真正感受到科学神奇的,是得知光的七彩颜色原来是电磁波频率的不同。想到绚丽的颜色竟然会与频率这么数字化的东西挂钩,他突然感觉眼前五光十色的世界被干巴巴的物理定律解构了,但是这个物理定律又是那样深刻、美妙地涵盖一切,普适于宇宙。于是,不免对科学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感。

3.冒险和冲动

冒险是敢于挑战自己、挑战传统、挑战不可能的态度和行为。好奇产生冒险和冲动,进而点燃文明火炬。一些科创者具有激情、冲动和冒险,成为渴求探索世界的内驱力。心理学家表示,冲动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强力反抗行为,不满于一些事物的现状,是强烈的创造愿望的表达。这些或许成为创造和发明前集聚力量的爆发性表达,科技活动就是各种想法的一次次探索酝酿,也是一次次冲破约束,一次次激动不已,他们乐此不疲,以苦为乐,惊心动魄,不懈奋斗。

我们祖先冒险驾驶小船穿越太平洋,启发我们将来某一天冒险移民火星,这种强烈的冒险和欲望源自文明和基因的混合。“不安分守己”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还存在于基因中。有的研究认为,“DRD4基因的一种变体是7R,拥有7R基因的人更有可能去冒险,去探索新领域,去寻找新奇事物,而且性格更外向、更活跃。全世界大约1/5的人携带7R形式的DRD4基因。…….一个基因要和其他基因联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而且人类的行为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基因并不能决定人类的命运,我们也不会因为单个基因的影响就去探险。这种‘冒险’基因可能有助于人们对抗压力、焦虑和抑郁。”[7]

有时候按捺不住在发明和创造中的冲动和冒险,这源于强烈愿望、浓烈兴趣、放飞想象,是科创者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有的科学家在小的时候,就对探索新事物非常热爱。许多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天赋,都可追溯到他们童年和青少年的时候,他们往往具有不凡的本能、超群的胆略,并为探索而执著追求,后来最有成就的科学家大多具有狂热的兴趣,演绎出不少精彩的故事,留下许多美好的传说。

一些发明和创造就是受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所驱使,即使他们的工作没有报酬,也愿意付出代价来争取这样的机会。有人说我们是处在教育大大排挤掉内容的时代,有的科学家正是在他们风华正茂的时候,中断学业,急迫地进入他们创造性的事业中,这需要理性,也需要勇气。在一项对35位名人的童年经历调查中,上过学的25人当中,辍学的有11人,比例大概是44%。乔布斯只读了18个月的大学,爱因斯坦、迪士尼、曼德拉这些人也没能把学全部上完。[8]当有人问马斯克为何从斯坦福退学时,他说“我无法忍受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己却置身事外。”这都反映出他们较一般学生具有的冒险精神。

年诺奖得主朱利叶斯,利用辣椒素识别皮肤神经末梢上对热做出反应的感受器而得到表彰。他童年从未想过当科学家,他妻子建议他“冒险一试”,经过不懈研究最终发现重要蛋白受体。科学家们奔放的想象建立在不拘泥、不保守的思想自由和崇尚变化的性情之中。有的具有先天性,有的则是教育的影响。“科技的‘想要’更像是某种需要,是针对某物的冲动,就像海参在求偶时会无意识地漂流一样。数百万种强化联系和无数相互影响的电路,推动着整个科技体朝着某些无意识的方向前进。”[9]尼科尔说,具有发明天才的人不能积累知识,拙劣的教学、固定的观念以及饱学多读会扼杀创造精神。一些传奇的故事都说明科学家的愿望、兴趣、想象、冒险在他们创造中的作用。

当然,冒险不等于莽撞和失控。现在人们更注重科学性、规律性和创造性。我们反对一切不讲科学、违反规律,无视教训、反社会、危害生命的冒险。有人发网文《饶毅老师有没有冒险?》,饶毅是首都医科大学校长、著名生物学家。作者认为,饶老师的科研肯定有冒险,他在国外期间研究控制神经发育的基因,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Cell、NatureNeuroscience等重要期刊上,回国后逐渐转到人类认知基因组分析上,放弃了他以前驾轻就熟的研究果蝇和小鼠,并将成果发表于Nature、NatureNeuroscuence,而现在冒险研究他以前不熟悉的人类认知。但是,饶老师对冒险没有恐惧。“饶老师对科学研究冒险有感而发,并没有说冒险就是最好,也没有说其他人都应该冒险。”[10]

许多科技项目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过程处于生产一线,与市场需求靠得很近,现实的技术和产品与人们想象和欲望更容易沟通。因此,这个时候触动的研发需求更加迫切,与生产在一起的研发也会加速,特别是社会需求加上研发者冲动和冒险的结合,实际上是经历极端忍耐、艰苦长跑和多少次矛盾激烈酝酿的最后冲刺,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强大推力。

4.专注和意志

专注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项能力,是一个持续的状态,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功能。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容易保持较长注意力。科技的成功者大多有很强的专注力,体现坚强意志,主动确定目标,聚精会神地致力于科研任务。他们有定力,不为诱惑所动,竭力排除干扰,不拖沓,讲效率,忙碌而有序地攻克一个个阶段性任务。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易搁置和放弃。当然,也不固执,能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直到实现目标。

意志对行为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成功的科学家都有十分明确的任务感,显著的目的性。他们对自己想要的有明确定位,不会轻易被别人的想法和观点所左右。他们意志力坚定,非常睿智,对实现目标的想像、渴望和行动,将带来出人意料的收获,许多常人以为不可能的事,大多会在科学家那里变成现实。

大疆创新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专注。它们沿着未来无所不能的主旨,成为全球飞行影像系统的先驱。大疆科技沿着既定方向执著探索,从发烧友圈子中走出来,直到真正启动民用市场,一直本着原创精神,独家研发前沿技术,从而站稳国际地位。坚持独创是大疆走向成功的源泉。事实证明,国际高端原创技术,并非初创者无可抵达,关键是要有毅力和方向。

大疆科技在其“纯粹”文化之下,没有为过多的“复杂”因素干扰,集中精力攻克技术高地,使汪涛和大疆公司在短短十多年内,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充当“领跑者”角色。大疆创新开辟的是一条新兴行业领域,竞争态势的不同,促使大疆创新采取以技术占领市场,把技术作为制高点。如同杠杆可以橇起一块巨石,如果不知杠杆原理,很难想到巨石为它而动,科技因内心而动,未来因科技而动。

科创者需要汪滔和大疆那样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抗逆能力。人们可以想象项目成功的自豪和荣誉,但许多人走不到那一步,就中途退场或夭折,缺少专注和意志。奋斗在科技领域的不少人都深切体会到,目的地重要,更重要的是通往目的地的旅途。在到达终点前,一切仍在变迁,唯一有意义的只有移动的方向。以果溯因,以因求果。挖井的故事启示,人们总在每次快挖到时停止了,然后说下面没水。爱迪生尝试各种材料做灯丝带来的效果后,世界才一片光明。

每个重大突破都需经过相对困难的沉默期,有时十年二十年,需要一帮人顶得住。“任何难题的突破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探索,在到达终点前,科学家必须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心和毅力,才可能在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和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道路上有所贡献。”[11]这都说明认识和探索新事物,既要符合客观规律,也要富有敬业精神,坚持执着。

成功科学家的执著和毅力没有停止在功成名就的标界。常常有刚获诺奖的科学家在获奖当晚仍在上课、召开实验室组会。无论取得多么惊喜的成功,他们仍然坚持设计实验、撰写论文、申请资助,毫不固步自封,继续发展职业生涯。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那种急于求成、企图走捷径、抄小路、半途而废、缺乏耐心和忍劲的人到不了光辉的顶点。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写道,“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

5.艰苦和逆境

许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事业,是从艰苦打造基础开始的,这里不仅需要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强烈兴趣,更需要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探索精神和顽强毅力,许多科学家通常比其他人更努力、更高效。科技工作者从事的是一项辛苦活、寂寞活,不能图省事,不能加杠杆。

科技道路极为崎岖,硅谷的辉煌就是从一个车库开始,由一群跳槽的科技或管理人员创建,并在荒野中崛起的超百万人的科技园。科创者必须盯着目标,全力以赴,艰苦奋斗,肯下功夫。华人数学家张益唐在失业与贫困中坚持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终于在孪生素数猜想领域取得突破。其中的艰难、辛苦和泪水难以想象。科技事业的过程极其艰难,要坐冷板凳,默默探索,需耐得住寂寞和清贫。科技研发的每一步都是汗水和心血凝结的坚持,有的项目也许胎死腹中,有的技术即便坚持了多年,也未必有落地的机会,有的技术藏在兜里,等待市场爆发期,这都需要奋斗不止,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实现突破。

科创者还要将名利和享乐置于身后,不慕虚荣。只有不计名利得失,集中时间精力,专注科研事业,勤奋钻研,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必然要出现的事物呈现前,需要长期的苦闷、煎熬、奋斗。科技成功大多都要遭遇失败和逆境的考验。必然要出现的东西,都不是自然而然摆在我们面前,科技桂冠需要人们竞相摘取,常常要遭受挫折、打击和失败。

逆境充满荆棘但也蕴藏成功的机遇,逆境中的人因更能正视自我,发挥勇气,挖掘潜力,奋勇拼搏,才能最终成材。一些科学家面临挑战,申请资助失败、论文被拒,等等,但他们的应对方式与常人不同,相比失败,他们更害怕不去尝试。对于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他们孜孜以求;对于超出控制范围的事,他们不会耿耿于怀。许多科学家都是千百次失败后,迎来最后的成功。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补偿原理同样适用于身处逆境者。霍金二十多岁就瘫痪,后来连话都说不成,但他创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正是艰苦和逆境的环境孕育出创造和伟大。

6.凝聚和后盾

现在,智商高的科技人员很多,但独自从事研发工作的成功率不高。科创者除了智商比拼,还要有真正的想法、实验、方案、实物等,还需要智商以外的情商,要有团队精神,而这恰恰是多数科创者不曾重视的素质。许多程序、协调、保障,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靠个人奋斗让人精疲力竭,难以在速度和周全上赢得竞争。现在不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时代,需要组织的力量,需要有人去凝聚和支持那些有冲劲、兴趣、爱好和好奇的人,把科创者的软实力调动起来,凝聚起来。

现在,各种组织、企业和团队,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胜过以往任何时候。研究表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取得重大成果呈现年龄集中的特点,往往在*金年龄时期创新思维活跃,取得重大的科学突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果,平均年龄为40岁多。因此,应让那些正处于*金年龄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对科技资源的分配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处于*金年龄的科技人员往往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需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解除他们的生活负担和后顾之忧。将不同背景、不同信仰的人,组织起来,建立共识,一起行动,会聚结为强大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除了研发团队,还要在管理、协调、保障、程序、保密等方面的不同分工,保障科技人员无后顾之忧,安心做项目,全力攻关。

任正非、马化腾、曹德旺、李彦宏、雷*、汪滔等就属于科技型企业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重视科技人才,大胆使用专家,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让专家和科技人才感觉到自身价值所在,这是对科技生产力最强的赋能,进而实现着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任正非作为典型的科技型企业家,一直重视华为吸收科技人才,注重技术研发。在华为全球18万员工中,研究人员占45%,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5%。正是万千科学家、专家、工程师用汗水筑就了华为的5G成就。

马斯克也是科技型企业家,年SpaceX“龙”飞船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成功将两名宇航员送进地球轨道。像任正非、马斯克这样的科技企业家,在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还有很多。他们大多都有一定的科技背景,他们的经历锻造了超强的项目判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组织研发领导力。企业家和科技家的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要激励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推动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把科研单位和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有了充分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和物质利益作保障,就能凝聚队伍,焕发活力,树立科技伦理意识,充满激情地投入科技研发实践,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新科技成果,推动科技生产力发展。

凝聚科技工作者靠得住的办法是,建立机制,制定*策,形成氛围。从吸引和录用人才,到善于组织并调动积极性,再到为科创者提供条件,解决实际困难,要让科创者有获得感和价值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科技机构和科技型企业,要大胆招聘那些高学历的毕业生就业,

1
查看完整版本: 改革创新邵春堡正是科创者艰苦的内在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