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神七出舱任务惊心动魄航天员们到底经历了什
TUhjnbcbe - 2023/4/27 19:42:00
白癜风偏方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texiaoliaoxiao/yaowuzhiliao/9730.html

今天是年9月27日,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

时间过得真快,你还记得10年前的今天吗?

年9月27日下午,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于实现。

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毫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升空,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向太空。图源:新华社

如今,十年过去了,今天,“航天面面观”再次带大家回顾神七出舱任务的点点滴滴,重新认识中国航天员团体、重温那段感动全体中国人的永恒记忆。

我们知道,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任务不同,神舟七号任务乘组面临的最重要任务是实现航天员太空出舱,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第二步中十分关键的一步,成功实施将标志着我国完全有能力开展舱内和舱外各种太空实验活动,并为我国实施航天器空间对接、建立空间站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在地面上如何训练呢?

为了模拟训练航天员在失重时进行工作,在地面可以用中性浮力水槽产生“失重”。它的原理是,当人没入水中时,使人的重力和浮力相等,即中性浮力,获得模拟失重的感觉和效应。

在中国航天员中心有亚洲最大的中性浮力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水槽深10米,直径23米,水都是抽自米深度以下的地下水,加了臭氧进行消*和杀菌。

中国航天员中心的中性浮力水槽建筑。

航天员的水下训练服带有很多设备,每件训练服有公斤重,航天员穿上这些衣服后,起吊架连人带衣服把他们吊进水池里。最多的时候,航天员一次在水里要训练6个小时,熟悉失重状态下运动和作业的规律技巧。

原理虽然简单,实施起来却非常麻烦。下水前,工作人员首先要对航天服进行第一次配平,借助铅块的增减,使身着航天服的航天员的重量与水的浮力相抵,然后再将航天员吊入水中。每次训练,至少需要7名潜水员进行保障,再加上地面工作人员就有50多名。

航天员景海鹏穿好生理背心、内衣和液冷服后,在岸边穿水槽航天服。

吊起,准备入水。

入水,准备训练。

虽然航天员早已通过培训获得了深水潜水合格证,但穿着水槽训练服在10米水下训练仍然风险很大。一旦服装、设备出现故障或出现操作失误,就有可能对航天员的心肺系统造成伤害,甚至导致退出航天员队伍。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和指导他们训练,训练中心工作人员在水槽里安装了4部水下摄像机、一部移动摄像机、通话系统以及生理参数监控系统,航天员水下一举一动尽在掌控之中。

年8月7日,翟志刚在进行中性浮力水槽水下操作训练。

“神七”出舱活动的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是设计好的。在水槽里,航天员也遵循着这样的路线,每一个动作都要重复很多次,以检验其合理性。失重水槽毕竟不同于太空,水会产生阻力,航天员的动作要尽量缓慢,以此来克服阻力的影响。航天员每次训练至少2-3小时,每次出来,全身湿透。太空中每一步,都在地面“走”得如此不易,难度超乎想象。

其实,按照计划,“神舟”七号原定于年发射,但是由于舱外航天服的研制难度比较大,可以这样讲,舱外航天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任务进度。这是复杂的工程,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原定年的发射计划拖后到了年。

年9月24日下午,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记者见面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左)、翟志刚(中)、刘伯明(右)组成飞行乘组,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从年到年,经历了十年磨砺,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终于实现了飞向太空的梦想!

十年准备,一朝梦圆。很多报道在描述这十年时喜欢用“等待”这个词,但我感觉用“准备”更好一些,其实,他们真的不只是在等,他们一直在准备,在准备中等飞天的机会,在等待机会到来时认真准备。

机会终于来临,梦想终于实现!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毫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升空,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向太空!

早在出舱活动的前一天,航天员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我国的第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

由于任务难度大,情况复杂。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此次航天员出舱准备了两套出舱时间方案。第一套出舱活动方案为,在飞行第29圈至30圈的连续测控弧段内出舱,即27日下午。考虑到特殊情况,若在29-30圈之间,航天员身体仍没有适应太空失重环境,不宜在此时出舱,则改在在第44圈至45圈出舱,为28日下午。若选方案1,飞船飞行三天后返回;若选方案2,飞船飞行4天后返回。虽然开舱门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经过调整任务环节,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一套出舱活动方案。

神七在轨飞行第9圈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进入轨道舱,开始对舱外航天服进行组装和检测。

我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与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组装及测试是交替进行的。组装过程中,航天员头戴耳机和头灯,身着蓝色的舱内工作服,在“飘浮”中一人操作,另一人读操作手册进行确认。

由于处于失重状态,不好用力,组装航天服这个过程用了近20个小时,在此期间,航天员们来不及加热食物,两位航天员“插空”吃了些即食食品。

翟志刚在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内进食。

“钻”进服装后,航天员进行了服装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26日晚,两件舱外航天服组装检测完毕。翟志刚穿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第一次在茫茫太空中的神七轨道舱内亮相。

9月26日,刘伯明在神七轨道舱内进行舱外航天服组装与测试。

组装航天服显得异常艰难,真正“穿上”服装只用了几分钟。

之后,航天员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了一遍,身穿纯白色“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和身穿米白色“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在活动空间不足5立方米的轨道舱内来回“飘荡”,进行了移动训练和设备模拟操作训练。

虽然穿上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显得有些“臃肿”,但他们的动作仍然称得上灵活。

训练持续了1小时左右,两位航天员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了一遍。训练虽然重要,但运动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间运动病。之后,他们进行了几个小时的休息。

搬家

9月27日中午,航天员开始出舱与过闸准备,把轨道舱里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了返回舱。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饮水嘴、尿液储箱管路、手持摄像机、医学检查用的血乳酸仪等。几位航天员把这些物品妥善打包后,传递到返回舱,并捆绑固定好,随后关上了轨道舱与返回舱之间的舱门。不关门的话,返回舱也成了真空、低压的“太空舱”了。

泄压

两位航天员打开轨道舱泄压阀,启动舱外航天服加压系统,并开始吸氧排氮。地面不时提醒两位航天员,在吸氧排氮期间要“注意深呼吸”。在16时11分的医学确认中,翟志刚、刘伯明分别报告:“感觉良好。”

随后,航天员向地面报告:轨道舱完全泄压。轨道舱里的气压已经降到与舱外真空接近的状态。

16时29分,飞船进入测控区。通过电子屏幕可以清晰地看到飞船里航天员活动的实时画面:航天员翟志刚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刘伯明穿着从俄罗斯引进的“海鹰”舱外航天服,两人在轨道舱里为即将开始的出舱活动作最后的准备,景海鹏则继续留在返回舱里值守。

年9月27日16时34分,在发射升空43个小时后,神舟七号接到开舱指令,中国航天员开始了中国人第一次舱外活动。相信很多人都在直播时看到了,在出舱时,翟志刚费了很大力气才打开舱门。出舱后说的那句“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让人印象深刻,神舟七号出舱任务惊心动魄,当时是什么情况?航天员是如何应对的?

航天员翟志刚用力开启舱门。

开门关门这种在地面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在失重的太空中都异常艰难。平时训练时,开舱门的时间只需要一两分钟。但是那次,却用了将近7分钟,在当时那种紧张的情况下,这7分钟显得格外漫长。

翟志刚费了好大劲,怎么也拉不开舱门,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翟志刚已经消耗了大量体力。为什么这么难呢?除了舱内舱外压力不平衡(有缺陷,有些因素欠考虑),还有一点,那就是在失重环境下,身体处于漂浮状态,很难固定身体、找不到着力点,刘伯明在舱内把翟志刚腿部抱住,起到一个固定作用,才帮助翟志刚找到着力点。刘伯明注意到翟志刚这时候的操作非常吃力,就对翟志刚说:稳住,深吸一口气,坚持住!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示意图。

翟志刚拼尽全身力气,用力一拉,终于把舱门打开了!此时的翟志刚已经用尽了全身力气,稍稍缓了一下,开始出舱。此时,在地面看直播的人们能清晰的听到翟志刚的喘息声。16时43分,作为世界上第个出舱行走的航天员,翟志刚把第一条安全索挂钩挂在舱外的安全扶手上,并慢慢移出轨道舱。16时44分,他把上半身探出船外挥手,并对地面指挥中心报告:“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如果说,刚才开舱门已经令人提心吊胆,接下来的火灾警报则让地面上的人胆战心惊。但是,航天员在那种紧张的气氛下表现出了从容镇定的一面。就像刘伯明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勇者无畏!

他们没有害怕,而是立即与地面共同判断、看有没有着火点,景海鹏在返回舱密切注视仪器数据,在轨道舱的刘伯明找着火点,并报告:没有找到火点。这时候,01号航天员翟志刚说了一句话:真空哪来的火呀。这个时候地面报告:出马林迪测控区,信号暂时中断。3秒后,南亚发现目标。这个时候,地面在进行最终的判断、确认,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飞船工作还正常不正常。

在这期间,仪表一直在提示: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返回舱内各种报警提示都会报告三次,提醒航天员注意。航天员也在等待地面的确认情况,从航天员景海鹏第一次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到地面回复神舟七号飞船工作正常,用了4分钟!

在这4分钟的时间里,不知大家在看直播的时候有没有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02(刘伯明):01,反正任务我们继续,

01(翟志刚):明白,

02(刘伯明):着火我们也来不及了,不管了,

01(翟志刚):成!

对话很简短,但是很豪迈,很有力量,很感动!

请看下面这段视频,再次聆听那段值得铭记的对话!

02:19

我们的航天员在那种情况下将生死置之度外,心里想的全是任务,说实话,真的是豁出去了,当时,他们打乱了整个任务的程序,做了一件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事情,那就是展示五星红旗!当轨道舱舱门打开后,其实按照正常任务程序,航天员要给轨道舱舱门套上一个保护罩(主要保护舱门密封圈,以免之后舱门关闭后密封性不好)。情况紧急,他们没有做。该执行的程序来不及执行,此时,他们真的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警报声持续不断,景海鹏在返回舱里进行着各种排故检查,刘伯明对景海鹏说:“如果真的火灾了,你一定要把轨道舱分离,你一个人返回,最起码我们乘组能留一粒种子。”景海鹏感动地说:“什么是战友,战友就是平时的亲密无间,战时的生死与共!3人永不分离!”

此时,他们想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展示五星红旗!

刚才那简短的对话过去才几秒钟,只见直播画面显示刘伯明上身探出舱门,将鲜艳的五星红旗递给翟志刚。

翟志刚在空中缓缓挥舞着五星红旗,那一刻,真的为祖国感到骄傲!为我们国家有这样勇敢的航天员感到自豪!他们是好样的!

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主持人*问航天员:“当时你们有没有想到回不来?”景海鹏代表战友说:“即使我们回不来,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景海鹏说出这句话不是为了标榜他们自己,这,是真情表达!

随后,翟志刚朝轨道舱固体润滑材料试验样品安装处缓缓移动,在太空中回收固体润滑材料,并将它交给轨道舱内的刘伯明。16时53分,刘伯明将试验样品装入样品袋中,退入舱中。随后,航天员翟志刚报告准备返回轨道舱。16时58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到轨道舱”。16时59分时,翟志刚以脚先进舱的方式进入轨道舱,并完全关闭轨道舱舱门,完成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

从接到地面指令开始执行出舱程序到最后返回轨道舱关上舱门,整个过程历时近26分钟。

航天员翟志刚实施中国首次出舱活动后返回轨道舱。

去年看了另外一个出舱视频,发现当时央视的直播是有延迟的(理解,在那种情况下,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延迟出现在轨道舱火灾警报出现之后,央视立马切了画面,切到北京飞控中心大厅。在地面,确认是否有火灾的同时,舱外,茫茫太空,翟志刚一个人在外面飘着,他也在等待最后的确认,当时,他的内心活动应该也是比较复杂的,但理智告诉他,这是误报!

打开舱门耗费了翟志刚、刘伯明大量热量,整个任务下来体重减了不少。翟志刚因为出舱活动体力消耗大,体重下降幅度最多。体重减了多少?猜猜,告诉大家,4.7公斤!出舱任务整个过程非常紧凑,饮食和热量等补充都未能及时跟上,三天飞行,第一天翟志刚、刘伯明便开始舱外航天服拆封、组装、检查合在轨训练,持续工作近20个小时,两人体能消耗很大。随后第二天末又进行出舱活动,繁重的任务,紧张的工作节奏由他们承担。出舱后航天员的体重减轻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那次,太难了,消耗了大量热量!

去年,在CCTV7*事农业频道《讲武堂》节目中,航天员张晓光讲,翟志刚回来后给他说:真的是太累了,精疲力尽了。好在过程曲折,结果圆满!

致敬!他们是真的英雄!

景海鹏在神七返回舱内与北京飞控中心通话。

景海鹏为了让战友更好地休息准备出舱任务,自己在返回舱值守,3天的任务时长他只睡了几个小时。出舱活动完成后,翟志刚和刘伯明换上工作服返回轨道舱,那个时候他们都很饿了,翟志刚在轨道舱加热了一份一人用的美餐,突然对景海鹏说:“海鹏,来,吃点热乎的。”他一抬头,飘过来半块热乎乎的米饭,半根冒着热气的火腿肠。翟志刚和刘伯明把饭加热好了,一袋米饭分三份等着景海鹏,那是他们在太空吃的唯一一顿热饭(没时间加热食品,来不及,只能吃一些即食食品,凉的),在后来的采访中,景海鹏说:那一刻我永生难忘。回来以后,他跟翟志刚、刘伯明说:“咱们叫生死兄弟。”

中国人的首次太空出舱任务就这样圆满完成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他们是亲密无间、生死与共的战友和最佳搭档;他们训练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玩在一起,不用说更多的话,只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会明白对方的意思。我想也正是有了这份默契,才有了那段值得铭记的对话。这次任务必须是三人合作,少谁都不行。

再通过一段视频回顾一下中国首次太空出舱活动吧!

也就在出舱的那天晚上,9月27日晚上,神舟七号上的三位航天员与家人进行了天地通话。通话内容是“私密”的。

但是,在后来的报道中,多多少少还是了解了一些通话内容的。那天晚上,景海鹏听到了儿子的声音:“爸爸,你还记得我生日吗?”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九),正好是景海鹏儿子景宇飞11周岁生日。在太空中,他对儿子说:“我记得你的生日呢!等爸爸和两位叔叔安全返回以后一定给你过生日。”

……莫名伤感,但又充满喜悦和期待。

年9月28日17时36分许,神舟七号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返回舱顺利着陆在四子王旗的阿木古郎大草原。航天员顺利出舱。

年9月28日,神七航天员出舱后接受央视记者冀惠彦采访。图源:新华社

神七航天员出舱后接受了央视记者冀惠彦采访,翟志刚说,我们顺利地完成了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刚刚返回到地面。昨天,中国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出舱活动,使命光荣,充满挑战,结果圆满,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刘伯明说,我们刚才进行了重力返回再适应,并进行医监医保检测,身体状况都正常,相信中国航天员是最棒的,请祖国人民放心,感谢祖国人民。

景海鹏说:三天来,在茫茫太空,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和亲人的牵挂,现在我们平安回家了,感谢祖国,感谢全国各族人民的关爱。

景海鹏儿子景宇飞的生日正好是返回那天,但是由于返回出舱后已经比较晚了,而且需要检查身体、采集数据,所以当天晚上航天员的专机没有飞回北京。家人知道他当晚不能回到北京,就把景宇飞的生日会定在了9月30日。第二天一早,也就是9月29日早晨,航天员乘专机从呼和浩特飞抵北京。返回航天城,在公寓门口,专家、科技人员、战友夹道欢迎他们。

返回航天城后三位航天员要接受各种生理数据、各种指标采集,然后就是医学隔离,所以根本无法跟家人直接见面。9月30日那天,他还是没能参加孩子的生日会。后来,景海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真想上街给孩子订蛋糕、买礼物,但是我没有办法做到。

……

年11月7日,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授予翟志刚同志“航天英雄”、刘伯明和景海鹏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年12月5日至10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代表团访问香港、澳门。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大汇演上。新华社记者吕小炜摄

对“神舟七号”在太空的遨游过程,香港中小学生们向往之情溢于言表,在与“神七”代表团的真情对话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都很耐心的一一作了解答。

有一个学生问景海鹏:叔叔,您不怕死吗?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当时,景海鹏说:“小朋友你怕死吗?”孩子笑了。景海鹏又说:“看来小朋友你怕死,你的伙伴们也怕死。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对谁来说都是最宝贵的。叔叔跟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也不是什么“钢铁侠”,一样怕死。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用生命置换,比如我们从事的航天员这个职业。从这个角度讲,我又不怕死。他当时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到发射现场感受一下,并对学生们说:“我们的屁股底下坐的是二级火箭,当你听到点火之后那巨大的轰鸣声时,你就会切身体会,什么叫高风险职业。但是,这份职业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置换。”

真的是一次真情对话,每次谈到生命,总会让人静下心来思考,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从神舟五号首飞成功到神舟十一号问鼎苍穹,一个群体逐渐被国人熟知、一个团队在世界舞台不断亮相。他们就是中国人民解放*航天员大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确立后选拔的首批航天员。图为年1月5日,首批航天员宣誓仪式。

二十年前,根据国家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二十年来,全体航天员牢记祖国和人民重托,以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勇夺6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全面胜利。伴随这一次次出征和凯旋,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三大技术,建成了配套完整的载人航天研制试验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空间科学技术成果,彰显了我国的大国形象、大国实力和大国风采。

航天员队伍不断壮大。中国载人航天,感谢有你们!

在他们心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大家都知道,载人航天是一项高风险、高危险的事业。大队成立那天,全体航天员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其中一句就是:“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不懈奋斗……”

很多人都问他们执行任务真的不害怕吗?他们坚定执着地说,有一种利益值得用生命去交换,那就是祖国的利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个执着信念是他们人生和事业的支撑,让他们在一次次挑战生理、心理极限的训练中保持坚强,在面临一系列考验和挫折中保持信心,在名利和成功面前保持清醒!

从神舟五号的1人1天,到神舟六号的2人5天;从神舟七号的3人3天,到神舟九号的3人13天;从神舟十号的3人15天,到神舟十一号的2人33天。每一次飞天都是一次新的跨越。每一次跨越,都记录着中国航天员的一次次突破:首次飞天,首次两舱穿越,首次空间出舱活动,首次手控交会对接,首次太空授课,首次中期在轨驻留……

年1月,英雄的航天员群体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发布厅现场,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回忆起太空出舱那惊心动魄时刻,依然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今天,“航天面面观”带大家回顾了神七出舱任务的点点滴滴,相信大家会从中收获感动,我为我们国家有这样勇敢的航天员感到自豪!

未来3年内,在载人航天方面,我们又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21世纪人类设计建造的第一个空间站——中国空间站。那将是咱中国人在太空美丽的家园,也是所有航天员梦想的宿营地。

我们的空间站命名为“天宫”。空间站的初步规模,将包括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还有一个光学舱,每个约重20多吨;建成后将会有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和工作。这种三舱构型可以对接两艘载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采用对称T形构型,轨道倾角42度,高度至公里,设计寿命10年,额定成员3人,乘组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乘组一般在轨执行任务周期为半年。

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

空间站任务对所有航天员都是一个全新的任务,面对新的任务,航天员们将重新洗牌,重新选拔。

随着任务时长的不断增加,相信航天员们会慢慢爱上太空生活的,等空间站建成后,他们就可以真正的“享受”失重了,为什么在这里还要加个引号?在太空,他们会成为“大脸人”,脸会变大,看上去甚至有些浮肿,人进入太空失重条件下之后,身体就失去了重力的影响,体液要重新分布,血液上涌,全身各处受到心脏供血的压力基本都一样,这样,人就会产生面部浮肿,有头胀的感觉,很难受。

他们把最精彩、最靓丽的一面展现给全国观众,把难受与等待甚至是说煎熬留给自己!

回过头来看,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这几次任务,他们真的不是上天享受去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训练的极限痛苦,随时准备用生命和牺牲来回报祖国,是我们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也是藏在航天员光鲜亮丽背后不为人知的。空间站建成后,活动空间大了很多,他们将有更多的时间欣赏地球!

“天宫望乡”。景海鹏、陈冬摄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为什么要探索?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非常喜欢这样一段话:“人类还没有达到让每一个个体都有探索太空或扬帆远航的水平,但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一群敢上天摘星、下海捞月的人,我们才得以有幸窥见造物主赐予我们的万分之一的瑰丽和壮美。”

是的,感谢这些无所畏惧的探索者们,向你们致敬!

我们期待着中国空间站早日建成,期待着中国航天员的下一次出征!

向你们敬礼,向你们致敬!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七出舱任务惊心动魄航天员们到底经历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