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珠海7月19日消息(记者郭翔宇、郑澍、张胜强)珠海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救援工作仍在争分夺秒进行。
救援工作现场。(央广网发邓裕达摄)
记者从今日(19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上午9点,救援作业面已推进.9米,距离受困点.1米,隧道内整体水位下降了15.5米,暂未搜救到被困人员。
与此同时,7月18日以来,受南海热带低压和强降雨影响,珠海迎来持续降雨,给救援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珠海市副市长张宜生表示,目前已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加强对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警,确保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安全开展。
已完成多米隧道水域搜救
截至19日上午9时,已派出4批次潜水员累计搜救16小时,完成多米隧道水域的搜救,并编制了有针对性的隧道搜救方案。
据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副局长王仁义介绍,此次搜救行动使用了目前国内先进的KMB管供潜水设备、微光可视系统、便携式水下录像设备等装备,潜水员及抢险救助专家均为多次参加大型救援的交通部救捞专家。
救援人员正在安排蛙人下水搜救。(央广网发珠海市宣供图)
“从搜救强度上看,我们17号派出5名潜水员进隧道搜救,18号先后派出两组潜水员共10人进隧道搜救,19日上午7时又派出了一组搜救人员,搜救强度较高。”王仁义说。
不间断监测事故区地质情况
据介绍,事故区为丘陵台地地貌,主要地层为花岗岩及其风化土,局部花岗岩存在裂隙发育,周边发现胡湾断裂、吉大断裂等。
广东省地质局岩土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甘展孜表示,受隧道施工和透水事故影响,事故区水文地质条件变得更加复杂。
“我们对隧道口山体、水库库体、排水口挡土墙和水库透水区水位等进行监测预警,目前总体稳定、正常。”甘展孜说,通过不间断监测,确保不发生次生地质灾害,保障救援工作顺利推进。
石景山隧道地质构造示意图(央广网发)
此外,由于受困点处在隧道下坡段,导致泥浆和泥沙沉积,造成蛙人、水下机器人越接近受困点,水下越浑浊、救援环境越复杂。甘展孜认为,当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快抽排水进度,降低整体水位。
注浆工作已完成67%
据中国中铁广州局集团副总经理谢季*介绍,救援工作目前采取“修筑隔水围堰,回填加固坍体”的方案,以保证坍体和两侧山体稳定,并且阻断地面水库水,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救援工作目前正在有序进行。(央广网发邓裕达摄)
16日下午3时,已完成了地表陷坑的回填,随后开展场地平整压实、注浆设备材料进场等准备工作。当晚8时,投入专业设备43台套,近人轮班24小时不间断钻孔注浆作业。
截至19日上午7时,注浆工作完成了67%,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止水帷幕和回填体的加固。
“采取以上措施后,经24小时不间断观测,目前两侧山体和回填体稳定,同时有效阻断了水库水向隧道内渗透。”谢季*说。
本文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