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造船官眼中的旧日本海军潜艇修造史下
TUhjnbcbe - 2024/3/24 17:26:00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原刊载于光人社NF文库「伊号潜水艦」全文略有删节,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代表译者认同其原文观点。

原舰政本部第四部旧日本海军技术少佐寺田明回忆录节选

逐渐增大的空中威胁

随着战场的不断扩大,潜水艇的强敌也由水面舰艇转变成为了天上飞的飞机。雷达的研制成功,又进一步强化了飞机的威力。

潜水艇在昼间潜航,到了夜间浮出水面然后在换气的同时为电池充电。虽然在飞机还没有装备雷达的时代,这样做是最安全的,然而随着雷达的出现这套老办法已然完全行不通了。夜间浮出水面的潜水艇非但无法依靠目视观察发现敌机,反而会在雷达的探测面前暴露自己的行踪。因此,潜水艇只能选择在可以依靠目视观察预警的昼间浮出水面充电,在危险夜间潜航。

如果仅仅是行动日夜颠倒那倒也好办了,但问题是昼间的目视预警观察很难做到万无一失。如果有云的话飞机隐藏进去就看不见了,如果下雨的话问题还会变得更加严重。

一旦被发现,敌机就会不断交替发动攻击,随后敌人的水面舰艇也会很快加入进来。而且,出现损失就不仅是一艘两艘的问题,因为潜水艇通常都是成群活动,按照警戒线展开配置,敌人一旦发现了一艘潜水艇,沿着警戒线努力搜寻,就会产生连锁反应,配置在警戒线上的我方潜水艇连续不断的遭受攻击,导致沉没潜水艇的数量越来越多。

关于这一点,德国海军也是一样的。因此,德国率先装备了能够让潜水艇在潜航时也可以充电的通气管装置。相比于太平洋,机载雷达恐怕也是在大西洋区域应用的更早一些。

根据德方提供的图纸来看,德国的通气管装置的进气管是立在潜水艇后甲板上的,进气口一旦上浪,里面的球体就会浮起来把进气口堵住。排气则是通过位于进气口下方的排气口直接排进水里。当不使用通气管的时候,这个管可以放倒收纳到后甲板上。

德国U艇早期装备的起竖式通气管装置。

另一方面,我国的处理方法是直接在舰桥的后端设置了升降式的进气管,免去了起竖尺寸巨大的进气管道的麻烦,排气则是靠在同一个位置安装的固定式排气管向水中排气。这主要是因为德国潜水艇的排水量普遍偏小,所以舰桥的尺寸也比较小,舰桥构造内部没有足够的改造空间所致。由于我国潜水艇的舰桥尺寸比较大,所以可以直接收纳到舰桥里面去。不用问,无论是已经建成服役的,还是正在建造之中的潜水艇,后来统统都装备了这种通气管装置。

对付雷达,除了使用通气管或者潜航逃跑这一招外,最好是我方也使用雷达与之进行直接的对抗。因为敌人如果使用雷达进行搜索的话,其发射出的电波本身也会暴露敌人自己的位置。倒不如直接探测敌人发射出的电波来得比较容易,这就是所谓的被动雷达。

伊舰桥后部上端部向下弯曲的管状装置即日本潜水艇上后期装备的通气管。位于通气管前方的是艇上搭载的各种电子装置—采用两段式八木天线的13号电波探信仪(简称电探,即雷达)、采用喇叭状天线的22号电波探信仪、以及采用球拍型格栅状接收天线的E-27电波探知机(简称逆探,即被动雷达)。

虽然大家都知道被动雷达的研发工作很重要,陆基的被动雷达也已于昭和十八年()投入了使用,但供潜水艇使用的被动雷达却一直没有达到可以装艇使用的标准,直到昭和十九年才终于研制完成。该被动雷达配有类似旧式扩音器的那种喇叭状信号接收器,然后以旋转的方式捕捉周围雷达发射出的电波。通过加装这种被动雷达,可以在第一时间提前发现敌人实施规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损失。

无形兵器雷达的恐怖

可是,这已经是非常后期的事情了,作为从雷达的监视中逃脱出来的种种努力之一,我们首先开始了对舰桥外形的改造。这个改造就好比是人如果掉进水里哪怕是一根稻草也要紧紧抓住一样,我们知道,雷达电波是沿发射方向遇到平面以后反射最强,显示目标存在位置最明确,反之遇到球面的话电波就会向四周散射。在同等条件下,反射面积大的目标比反射面积小的目标反射回来信号的强度要大上许多。

潜水艇在受到雷达照射之后,能够反射到电波的基本上只有上层建筑也就是舰桥。于是,决定先尽可能的减小舰桥的体积,同时优化围壳设计选择平面反射比较小的外形构造。

此前国产潜水艇的舰桥都有顶,在前方和两侧还布置有舷窗。我国的雨水较多,潜水艇在作战行动上也比较重视水上航行,因此舰桥上方有顶遮蔽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是,其他国家的潜艇的舰桥基本上都没有顶也没有舷窗,只有高度到腰部附近的围壳用来防浪。

旧日本海军巡潜丙型伊号第十八潜水舰注意舰桥形状已经进行了优化

于是,首先把位于舷窗以上的部分全部拆除,以缩减雷达电波的反射面积。侧壁也由于垂直面外立面被认为反射比较强的缘故,改成了下宽上窄呈倒扣喇叭花状的曲面,虽然因为敌方的雷达波长问题,这种改造或许并不会有太大的作用,但在某种波段下也可能具备有一定的效果,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实施了上述的改进工作。这个改造即便是对于雷达无效,对于减少潜水艇的水下阻力也是有一定益处的,舰桥顶部的拆除在技术方面很久以前就有过提案,在战争的后半程终于成为了现实。

从上图中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日本潜艇(远端)与德国潜艇(近端)在舰桥设计上存在的差异

根据从实际战斗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来看,潜水艇并不是装备上通气管、被动雷达就万事大吉了。一旦暴露了目标,不管怎么往水里面逃,其可以退避的范围终归是有限的。在加上潜水艇在水下极为低下的运动能力,根本无法从敌人的攻击之中逃脱出来。

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能够把追击的敌人甩开,是潜水艇能否生存下来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若想把战场上的主动权夺回来,除了提升水下运动能力,也就是水下航行速度以外,别无他法。关于这一点,德国人也是这么想的。德国人的解决方案是,为潜艇配备以过氧化氢做氧化剂,在不依赖空气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水下发挥出强大功率,同时还不需要电池充电的瓦尔特发动机。

另一方面,我国则把希望寄托在了国产电池技术的优秀性上,设计规划了以大容量电池为动力源的水下高速潜艇。

昭和十九年()三月开工建造的伊号第二零一潜水艇(潜高大)即为该型艇的首舰。该艇采用源自德国技术的国产可焊接高屈服强度DS钢,全焊接的分段化建造模式。水面功率二千七百五十马力,水下功率五千马力,这样的数字令该艇的水面航行速度达到了十五点八节,水下航行速度达到了十九节,成为了我国首艘水下航行速度超过了水面航行速度的潜水艇。昭和二十年二月竣工。一号舰由于搭载了大量高性能小型电池,导致电池的维护保养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没过多久便全部替换成了大型的高性能电池。

更重视水下航行能力的旧日本海军伊号第大型水中高速潜水舰(潜高大)。

德国的水下高速潜水艇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真正研制完成,虽然该艇被美国接收带回国内后得到了继续发展并最终研制成功,但很快就因为发动机事故爆炸沉没了。而这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所以水下十九节的航速记录是伊二零一艇率先创造的。另外,特殊潜航艇可以获得二十节以上的水下速度,这项技术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水下忍者就此诞生

随着战局的逐渐恶化,终于进入到了本土决战的阶段。物资也已见底,已经到了如果不是特攻兵器就没有钢材可以使用的窘迫地步。于是,就诞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特攻兵器。

被命名为“蛟龙”的量产型特殊潜航艇开始投入大批量建造,供本土水际滩头作战之用的“海龙”也与“蛟龙”一起投入了量产。这些特殊潜航艇由于行动范围狭小,如果在日本列岛沿岸地区全面部署的话需要非常庞大的数量。

旧日本海军特攻兵器特殊潜航艇(甲标的)丁型改“蛟龙”

配属在九州沿岸的艇,连相模湾都到不了。本土靠太平洋一侧的沿岸地区,具备登陆条件的海滨非常多。从奥羽地方到关东东岸、相模湾、远洲滩、伊势湾、四国南岸、以及九州全境数不胜数。于是,作为具有机动能力的特攻兵器,在昭和十九年将近年底的时候,决定正式启动波号第二零一型(潜高小)的研制计划。

虽然是小型的潜水艇,但其实并非是那种攻击一次之后就再也回不来的特攻兵器。倒不如说一种必须能够重复使用,每次都能让乘员生还下来,可以对敌实施反复攻击的兵器。但正如前文所述的那样,如果不以特攻兵器的名义立项,就得不到物资的配给,因此在名称上仍然被冠上了“特攻”二字。

旧日本海军波号第二零一型二等潜水舰(潜高小)

建造方面要求尽可能的快,制定草案只用了七天,基本计划耗时一个月,设计耗时三个月,边设计边开工建造,实际完工的时间是昭和二十年()的五月,整个的建造过程非常迅速。

虽说是制定草案,但实际上,除了尽可能的利用那些当时尚可以筹集到手的物资之外别无他法。由于当时仅有中速四百型这一种成熟可靠的量产柴油发动机可供选择,因此潜水艇的主机就选用了这款发动机。这台发动机在当时主要作为木制扫雷艇的动力使用,在机帆船上也有搭载。

电池方面与伊二零一型(潜高大)搭载的电池完全相同,仅在搭载数量方面有所削减。鱼雷也是直接选择了大型潜水艇上使用的鱼雷,两具发射管也是大型潜水艇上用的。此时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所有的一切都为的是尽可能的提高水下的航行速度。

艇体全长,包括各种辅助装备品在内,共计五十米,为了提升水下航行速度必须选择尽可能纤细的艇体外形,因此艇体最终被设计成了一个近乎于单壳体的构造。为了减少艇首部的水下阻力,缩小了首部进排水口的直径,取消了首水平舵转而在艇身中部设置了中舵。而这个中舵由于也会产生阻力不利于提升水下的航行速度,本来也是打算在建成后有条件的情况下就拆除掉改为人力操舵的。

结果在该艇建成以后的评价测试中,人们发现中舵可以大大减轻艇身的横摇,航行起来非常平稳简直就像是乘坐在大型军舰上一样,评价很高,所以就原封未动的保留下来了。航速方面也达到了十三节以上,超过了设计值。在当时军方着重要求的缩减紧急下潜时间方面,也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下达指令之后十五秒就可以完全没入水中,创造了我国潜水艇下潜速度的最快记录。

旧日本海军特攻兵器特殊潜航艇“海龙”

想来从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开始,到昭和二十年八月为止的三年零九个月的战时时光,潜水艇的设计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就是“忙”。同美国自始至终仅发展了一种舰队型潜水艇相比,为什么我们国家要生产设计这么多种类的潜水艇呢。

战争结束以后,当问到访日的美国军方的潜水艇设计人员,对何种潜水艇最感兴趣时,美方的回答是伊四百型。大概是,能够开到大西洋去对纽约实施轰炸的潜水艇,确实具有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造船官眼中的旧日本海军潜艇修造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