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2018的他们丨开启风味的人间饿
TUhjnbcbe - 2024/4/25 16:17:00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

“陈晓卿爱吃面,经常光顾单位附近的辽宁饭店,进了饭店,坐在最里面,面朝外。来的时候就跟普通顾客没啥两样,也不贪多,点一碗面,滋溜滋溜吃完就走了。”

在北三环马甸桥南附近工作的小羽,经常在这里与偶遇陈晓卿。有一回,小羽鼓起勇气去和陈晓卿打招呼,陈晓卿像个老朋友一样,热情地跟小羽推荐:“这里的浆水面不错!”

▲陈晓卿受访者供图

平易近人,是与陈晓卿接触过的人对他最直观的印象,或许是因为食物这个桥梁——陈晓卿一说起吃,就滔滔不绝,并且能聊出东西,完全体现出了一个专业美食家的素养。陈晓卿不仅能从食物风味上进行丰富形容,还能告诉你“蛋白质遇到酸会怎样”“羊肉的脂肪含量到百分之七是美味的临界点”……诸如此类的“行话”。

专业且有趣,这跟他在私人微博上的形象几无二致。他说,自己的社交平台“疏于管理”,只是偶尔“刷一下存在感”。而正是那些明显没有文案策划的文字自留地,给陈晓卿“刷”来了更多好感。他调侃自己长得黑、戏称自己是“空巢老人”,连在工作群里看到的笑话都会放到微博上分享。

难以想象,这样一位总是乐呵呵的“好吃者”,也曾备受抑郁症的困扰。但这个近年来愈发黑壮、自称“人间饿爸”的纪录片导演又说,十几年前得的抑郁症,只影响到了睡觉,丝毫不影响吃饭。他笑着吐槽,长胖是“工伤”。

距离当初《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红遍中国,已过去了整整六年。随着这档美食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这个高高大大、黑黑壮壮的中年导演陈晓卿,与他接地气的微博内容一样,一直不曾退出观众的视线。

▲《风味人间》海报图据网络

年,陈晓卿组建起了自己的团队,并迅速完成了一部他所擅长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他说,“我的工作和以前一样,还是做节目,从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对于公众,大家可能只知道陈晓卿,但在接受各方采访时,陈晓卿从不吝于将自己的团队好好“吹捧”一番。他尤其夸赞自己“强大的顾问团队”,包括学术顾问、科学顾问、美食顾问等,他都会一一介绍。

在过去这一年里,已过天命之年的陈晓卿最大的感慨之一,就是旺盛的创作精力与自然衰退的体力之间的激烈对抗。他说,正因为感受到了衰老的步伐,所以更加珍惜能够工作的时光。

红星对话

谈《风味人间》:手里的素材再拍7集都没问题

红星新闻:《风味人间》有很多美食顾问,这些顾问是以什么方式和节目组合作的?

陈晓卿:我们有强大的顾问团队,其中包括学术顾问、科学顾问、美食顾问,他们都给了我们很多帮助。第一个是学术方面,这方面很多是农业地理或者中国饮食史的专家,比方说我们想要考证鱼生诞生在什么时候,它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我们就找到了俞为洁教授,她能为了片中一段大概只有二十来字的解说词,给我们写四千多字的回信,标题就是《鱼脍的初步考证》。再比如说我们想知道中国南米北面的饮食格局的形成大概在什么时候,亩产大概是多少,我们就找到了北京大学的韩茂莉教授,她能给我们提供非常确切的关于中国农业地理以及中国农业种植史的所有背景……这些专家学者能够尽可能地让我们在纪录片中避免出错。

红星新闻:《风味人间》中有很多显微摄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风味人间》部分镜头源自CWtoday

陈晓卿:技术上的东西,可以辅助解释一个东西为什么好吃。有一些比如蛋白质遇到酸会怎样,加热之后变成焦糖色的美拉德效应又是什么样子等问题,我们会找具体的科学家或者科普专栏作者,为我们解释。显微摄影团队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他们通过实验,帮助我们把食物变化的细部和背后的奥秘用显微镜拍出来,这样能让我们更加确切地感受到味觉和嗅觉的一些触动。

红星新闻:纪录片的文字表达很有自己的特色,有没有什么秘诀?

陈晓卿:导演做了大量的文字外的工作,比方说很多人不知道羊肉为什么鲜嫩,我们就会告诉大家,羊肉鲜嫩是因为它的脂肪含量。纪录片里我们可能不会表达得那么详细,但导演自己要知道,羊肉的脂肪含量决定了羊肉口感。脂肪含量从1%到7%,它的风味是递增的,在这个范围内,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口感就会上一个层级,7%是一个临界点,再往上就会显得肥腻了。

导演知道了这些,在片子里就不会简单地说羊肉非常细嫩,而是说“肥腴的脂肪下,肉质极为细嫩”,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即便一万个观众里可能只有5个人知道它的具体含义,但是将正确的含义传递出去,这是我们的工作。

▲《风味人间》部分镜头源自CWtoday

红星新闻:有没有想过把大部分美食都拍完了该怎么办?会不会出现没有素材的情况?

陈晓卿:这就要说到美食顾问团队的作用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食物的选择。一方面,沈宏非老师、蔡澜老师、陈立老师,他们更多的是给我们价值观的影响,比如说食物是人和人沟通的纽带,最普通的食物也有最浓稠的亲情等等。实际上,从我年前开始跟他们合作的时候,这种理念就一直影响着我。尤其是沈宏非老师,还会在一些关键的理念上,给我们一些关键词和金句的提示,比如说“山川依旧,风味不改”。那么,这就是我们叙述的方向,这个话语就会在我们心中反复地跳动。

另外一部分美食专家,我们把他们叫做“在地美食专家”,有研究西班牙的,有研究法国的,有研究葡萄酒的,有研究发酵的,有研究餐厅的,有研究民间食材的,有研究作物的……他们能够提供一个大的单子,我们再从里面去找。

其实,按我们手里现有的素材,《风味人间》再做7集一点问题都没有。

谈节目创作:最过瘾、最难以割舍的是内容

红星新闻:您一直在强调团队作用,您觉得您的团队跟“陈晓卿”三字招牌是怎样的关系?

陈晓卿:现在,我的创作团队大部分是和我有多年合作经历的导演和制片人,我们有非常好的工作默契,大家在整个纪录片的创作上,尤其是商业纪录片生产的理念上,有着基本一致的价值观。从辈分上说,他们都比我年轻,对我的想法也非常尊重,所以我基本上是这个团队的教练,而他们是真正的队员。

红星新闻:在《风味人间》里,您担任“总导演”角色,您更享受的是哪些具体分工里的工作?

陈晓卿:所谓的总导演,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名头,它不仅负责节目的艺术质量,还要控制节目的制作成本和周期。在整个的节目制作当中,我比较在意的是流程管理和模式化操作,这相当于国外纪录片团队里的制片人的角色,也是国内纪录片比较忽略的部分。

然而,真正的节目创作,最过瘾、最让人难以割舍的还是内容的经营,比如故事的讲述、结构的搭建、节奏的控制,每到了这个阶段,我都会异常兴奋。这也是让我对纪录片充满热爱的地方。

谈社交平台:经常潜水,偶尔发一条刷存在感

▲陈晓卿受访者供图

红星新闻:您曾说“生活细节的一步一步消失,是从吃外卖、买电商开始的”?

陈晓卿:我自己很少吃。

红星新闻:微博上,您除了分享美食,还会分享一些在工作群里看到的段子,甚至会转发观众对你个人的评价和吐槽,还经常在评论区跟网友互动。您觉得社交平台对您的工作、生活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陈晓卿:恰好我的社交平台是非常疏于管理的,我说的话也比较少,更多时候是潜水,偶尔会发一条刷一下存在感。平时工作还是很苦的。

谈圈层文化:喜欢置身与工作不相关的领域

红星新闻:有一次,“局座”张召忠发了一条微博说跟您一起录节目,他用的形容词是“破次元壁”,您觉得跟不同领域的人去交流不同话题,会有这种“破次元壁”的感觉吗?

陈晓卿:在国内,大家都比较喜欢经营自己专门的行业,比如对我来说,可能叫“混纪录片圈”、“美食圈”。但我的好奇心非常强,经常会置身于与我完全不相干的领域,我觉得这是好奇心使然,也是我做记者形成的习惯。反倒是美食和纪录片的各种聚会,我参加得非常少。

红星新闻:《风味人间》也有一些“破次元壁”的做法,比如跟故宫文创合作,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跟创意呢?

陈晓卿:这是腾讯视频完成的合作。我只是作为腾讯的员工出席参与。你可能想象不到,《风味人间》有很多周边产品,我自己都没有。腾讯很大,有很多人在为这个节目服务。

红星新闻:演员可以通过角色去体验不同的人生,您觉得当一个纪录片导演,有没有这种感觉?

陈晓卿:当然有,这是我选择做这个职业最重要的原因。别人只活一辈子,我可以感受好多人不同的人生,这是我的财富。

▲陈晓卿在《风味人间》拍摄现场受访者供图

年终总结:在创作精力与衰退精力间对抗

红星新闻:《风味人间》第二季会在什么时候和观众见面?新的一年,您还是会主要忙于第二季的拍摄、剪辑吗?

陈晓卿:《风味人间》第二季已经开始筹备,接下来我和团队还会投入很多精力在节目的制作当中。

红星新闻:两季间歇期间,有没有给自己放假的计划?

陈晓卿:从我参加工作开始,一直给自己做放假的计划,但一直都没有实现过。

红星新闻:如果要做一个年终总结,您有没有什么感触特别深的?

陈晓卿:从年元旦开始到6月30号,我几乎马不停蹄地在《风味人间》几个摄制组之间来回奔波。半年时间,在北京不超过25天。这是令我难忘的一年。年过50,一方面自认为正处在创作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又常常觉得精力和体力难以为继,所以我格外珍惜时间。

红星新闻记者丨庄梦蕾北京报道

编辑丨汪垠涛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的他们丨开启风味的人间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