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7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去年11月,中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完成了全部万米海试任务,并创造了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记录。
16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交付活动在三亚举行,中科院深海所将正式负责“奋斗者”号的后续运营维护和管理。今后,“奋斗者”号将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这一交付意味着,“奋斗者”号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和“蛟龙”号、“深海勇士”号一样入列我国的科考装备。
“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胡震表示,随着一些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未来潜水器有望发生重大改变。比如,脑科学+人工智能将会开启潜水器的无限可能,科学家亲自操控潜水器实现深潜自由或将梦想成真。那么,作为我国自主设计、集成的第一个万米载人潜水器,未来“奋斗者”号还将带给我们哪些惊喜?
“奋斗者”号(图片来源:中国船舶集团)
3月16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交付活动在三亚举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与中科院深海所签署《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交付备忘录》,标志着中科院深海所正式担负起“奋斗者”号的后续运维与管理工作。
“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胡震表示:“交付用户就意味着我们研制工作的结束,但整个‘奋斗者’号,包括以前的潜水器,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它的技术也会不断的往前发展,会不断的进步。”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中国“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核心科研任务。年11月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全部万米海试任务,并创造了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在胡震看来,从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到之后的“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中国科研团队一直在突破技术挑战,创造新的纪录,随着这些潜水器的不断应用,下一个升级版的潜水器同样值得期待。
胡震介绍说:“‘奋斗者’号目前已经能覆盖全海深、全海域。未来,对载人潜水器来说发展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搭载更多人在水下,而且停留时间更长,现在是每次下去3个人,每次停留12个小时,未来可能是10-20个人,停留一周,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奋斗者’号和‘蛟龙’号都是比较通用的载人深潜平台,对于水下非常专业的应用场景,像打捞、考古、南极、北极这样的场景,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发展也是未来的方向和趋势。”
胡震表示,技术不断提升的潜水器让科学家翘首以盼的深海原位试验成为可能。
胡震:“深海的科考主要还是搭载科学家到海底去开展原位的试验,采样,检测、观察等等工作。原位就是在海底现场进行试验,得出数据。‘蛟龙’号是把很多生物样本从深海取到船上,然后进行分析和数据的处理,以后我们会把这项工作从船上、陆地上搬到深海,在深海做的工作比在陆地上做得更多。一些生物特有的特性在水下就可以检测到,在原位完成,这样研究数据的精准度会大幅度提升。”
未来随着一些颠覆性技术的出现,胡震说,潜水器也有望发生重大改变。“比如像人工智能、脑科学,以及特殊材料的研发也会大幅度推进潜水器的发展,因为深海装备和材料,和方方面面的技术都是相关的,所以颠覆性技术可能会颠覆目前潜水器的模式,技术和应用相互交汇将是变化的重点方向。”
胡震进一步介绍说,脑科学+人工智能会将开启潜水器的无限可能,让科学家真正实现深潜驾驶自由。
“这种操控模式会出现革命性的改变,现在我们的驾驶模式是有方向盘的,一旦应用脑科学技术,就可以直接控制驾驶了,实现操控模式的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智能化水平高,科学家就可以直接控制了,不用带着驾驶员下去了。”胡震说。
今后“奋斗者”号将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胡震表示:“未来,‘奋斗者’号要面向全球科学家,可以开放使用,使用‘奋斗者’号开展深渊科考。目前我们还是要立足国内科学家,通过他们的应用,形成比较成熟的一套应用的方法、流程。未来还是会面向全球科学家,像海洋生物、海洋地质,还有物理海洋等等这些方面的科学家,他们都会感兴趣。”
16日,中科院深海所还牵头发起成立了“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用户科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致力于服务“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用户和专家群体。胡震说,这样一个平台的搭建对我国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升级和作业能力提升,拓展我国载人潜水器在深海/深渊前沿科学研究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国际合作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胡震说:“要建设一个平台,大家能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共享下潜的潜资等等。这样可以促进潜水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