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足迹共和国记忆大国重器蛟龙号中
TUhjnbcbe - 2024/8/21 16:16:00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年6月项目立项,到年深潜突破米,再到年完成试验性应用航次,蛟龙号不辱使命,在远海大洋刻上了中国深度,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由跟跑向领跑的跨越,为实现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上天”“入地”均有斩获,“下海”却苦寻无功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三大极点。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探险勇士爬冰卧雪,挑战极限,在人类探索地球奥秘中不断取得新进展。然而,世界上还有一个“第四极”未被涉足——马里亚纳海沟。它的深度超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地球上最深之地。

以马里亚纳海沟为代表的深海大洋,蕴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更是大国博弈的战略空间。20世纪90年代,中国提出了“上天(航天探测)、入地(大陆科学钻探)、下海(深海潜水)”的战略规划。几年之后,“上天”、“入地”均有斩获,“下海”却苦寻无功。此时,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已经具备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能力,最深下潜至米,而中国载人深潜技术还仅仅停留在米。

面对悬殊的差距,许多科学家心急如焚,纷纷呼吁国家上马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研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想法仅停留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起初,人们在研制多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问题上意见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海底矿产资源大多集中在米左右海底,研制米级就够了;另一种观点主张要有超前眼光,研制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在后一种意见上达成了一致。

年4月,科技部批准了国家海洋局报送的《关于启动米级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正式列入国家“计划”,明确中国大洋协会负责专项实施。从此,中国研制大深度载人潜水器驶上了快车道。

作为一项涉及众多深海科技领域的系统工程,中国载人深潜项目包括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本体、母船及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选拔与培训、应用体系等4大系统,涉及众多高技术领域,可谓任务艰巨而繁重。

项目立项之后,北京、无锡、沈阳等全国多个科研机构纷纷行动起来,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迅速汇成了庞大的载人深潜团队。

据设计人员回忆,当时他们没有见过国外的载人潜水器,至于潜水器究竟要配多少部件,更是无从知晓。

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自强不息的中国载人深潜团队,百折不挠,实现了一次次技术突破。时过6年,年3月,蛟龙号完成总装联调和水池联调试验,第一次具备了出海试验的技术条件。

蛟龙号的母船是由一艘已有近30年船龄的老船“向阳红09”船改造的。同时进行的是一场严苛的潜航员选拔。唐嘉陵、付文韬等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训练和考核,从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一批潜航员。

蛟龙号米海试中与母船失联1小时,漆黑的海底究竟发生了什么?

年6月3日上午,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母船的搭载下,从江苏出发,奔赴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次,蛟龙号将与母船完全脱离,挑战米级的下潜目标。

年6月1日,蛟龙号载人深潜米级海试进行首次演练。(新华社记者刘兆权摄)

回忆起蛟龙号米海试中发生的惊险一幕,现场总指挥刘峰至今心有余悸。按照操作规程,如果通信中断15分钟,就应该抛载上浮,潜水器必须返航。而那次下潜,母船的指挥系统跟潜水器内部的潜航员失去联系近1小时!

那是年6月27日,位于世界大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高压、漆黑和冰冷,那里拥有人类目前探知的地球最低点——海下米。

入海前,潜航员们刚刚对蛟龙号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确保电力、通信正常。随即蛟龙号被松绑,脱离母船,慢慢从海面消失。舱内,屏幕上显示着深度数字,每隔64秒,蛟龙号通过水声通信系统,自动向母船报一次平安。

11时许,蛟龙号抵达米深度,并顺利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可万万没有想到,半个小时后,母船与蛟龙号的通信联络中断了!

“蛟龙、蛟龙,我是向九,你的情况怎样?请速回复!”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现场指挥部一遍一遍地呼叫着,却听不到一点反馈。

深海失联,危险空前。“难道是舱内人员昏迷了?”此时,蛟龙号已经突破米深度,水压达到个大气压,这意味着它的外壳承受着吨压力,万一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大家焦急万分时,水声通信机突然响起来:“向九、向九,我是蛟龙,一切正常……”

原来,潜航员在海底发现一只罕见的大海参,抓取样品后,突然发现舱内的话筒掉落在地板上,压住了语音通话的按钮。这虽然是一次偶然事故,却让所有人的心悬到了嗓子眼。那惊魂1小时,很难想象中国的深潜队员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考验。

有惊无险,蛟龙号继续下潜作业,在米深度坐底开展相关试验。15时15分,蛟龙号抛载上浮。

米,这是中国载人潜水器的新纪录,也是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深潜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备大深度载人深潜作业能力的国家。

蛟龙号勇闯“第四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在全球99.8%以上海域开展深海资源研究和勘察的能力,宣告中国从此进入了载人深潜新时代。

蛟龙号已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大国重器”

年,中国大洋协会确定蛟龙号在步入业务化运行前开展试验性应用的方案。如果说,海试是为了检验蛟龙号的下潜深度和各项性能,那么,试验性应用阶段则是为了培养专业化的业务支撑队伍,提高作业效能。

图为年6月17日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海洋科技成果馆拍摄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新华社资料照片)

年6月,为期5年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5年间,蛟龙号先后在我国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7大海区下潜,涵盖了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实现了%安全下潜,主要为国家海洋局深海资源勘探计划、环境调查计划,科技部“”计划,中国科学院深海先导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部计划5大计划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自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共成功下潜次,余人次参与下潜,17个潜次作业水深超过0米,连续大深度安全下潜。总计历时天,总航程8.6万余海里,获得了丰富多样的海底样品,摄录了大量视像资料,取得了许多国际前沿科研成果。

蛟龙号开创了深海资源高效勘探的新模式,开辟了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深海技术、装备产业和应用体系的跨越发展,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深海大洋的权益及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蛟龙号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全面提升了我国公众的海洋意识,实现了中华民族“可下五洋捉鳖”的宏伟梦想,已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大国重器”。(本文节选自《足迹:共和国记忆》)

《足迹:共和国记忆》

ISBN:-7---5

新华出版社年10月

定价:88.00元

原文转自:新华出版社

1
查看完整版本: 足迹共和国记忆大国重器蛟龙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