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冬梅
一般人很难想象,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阅读自己的科幻小说。晚清最后十年间,曾经形成过一个科幻小说翻译与创作的高潮,当时的中国人争相以阅读科幻小说为时尚,各大报刊也纷纷刊登科幻小说。可惜这段历史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尘封,直到近几年才重新浮出历史之海的水面。
目前看来,最早传入中国的科幻小说,是年在《申报》上登载的美国小说家华盛顿·欧文的《一睡七十年》,从那以后,外国科幻小说开始被源源不断地翻译进入中国。在外国的科幻小说传入中国之后不久,中国人就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科幻小说。年,一个笔名为“荒江钓叟”的人在《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了《月球殖民地小说》,这一部35回(那时的小说还是“章回体”)共计13万字左右的长篇科幻小说,被确认为是中国人自己创作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从此拉开了中国科幻百年兴衰发展历程的帷幕。晚清科幻创造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后来我们看到的很多科幻小说所涉及的题材和内容,在晚清时候的科幻小说中都能够找到,比如时间旅行、世界大战、星际殖民等等。而当时对于未来发达科技的幻想与描写,往往让我们目瞪口呆,只能惊叹于晚清科幻小说家们那奇特而非凡的想象力。
乘“气球”到月球
《月球殖民地小说》讲述的是反清义士龙孟华在流亡过程中与妻子失散,后遇日本友人藤田玉太郎驾驶“气球”帮助他在世界各地找寻妻子下落的故事。其中最神奇的机器就是玉太郎发明的“气球”,小说描述乘客乘坐上这个气球以后,可以在三四个钟头之内从美国纽约飞到英国伦敦。对于气球的内部构造及升空情况,小说这样写道:“走到气球里面,那机器的玲珑,真正是从前所没有见过的。除气舱之外,那会客的有客厅,练身体的有体操场。其余卧室及大餐间,没有一件不齐备,设备没有一件不精致。两人的眼睛都看花了,遂和唐先生、濮小姐相见,谈叙了片刻。忽听得气轮鼓动,那球早腾空而起。”如此豪华的设备,竟然还配备有专门的体操场,这样的“气球”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动力才能升空。当然,这正是科幻小说的魅力所在,现实中虽然还造不出这样的机器,但并不妨碍小说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做一番畅想。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主人公们还遭遇了月球人以及他们的“气球”。月球人驾驶的气球远比玉太郎的“气球”先进得多,不仅速度更快,还可以脱离地心引力在宇宙空间中航行。最后,龙孟华举家搬到月球去居住,而玉太郎则决定留在地球上继续改良自己的气球,“研究这气球离地(球)的道理”。
晚清时的中国人对于“(热)气球”并不陌生。年,法国的蒙戈菲尔兄弟利用热气球在巴黎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载人空中航行,从那以后,热气球这种最早实现人类“飞天”梦想的工具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年,巴黎举行博览会,专门展出了大气球;第二年,此气球改为娱乐工具,礼拜日,游人只需花十法郎,就能“坐而上升”。时任驻法使馆参赞的黎庶昌,曾有机会亲身体验了乘气球“飞升”的状态,回来后在其游记《西洋杂志》中,以“轻气球”为题,花了近两千字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气球的形状及各种配件。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也曾刊登了不少与气球有关的图画。当时外国人在上海表演热气球,大家奔走相告,每每吸引数千人观看。表演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往观者众多,说明气球已经引起国人的极大兴趣。这样来看,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以“气球”为主要幻想对象,也就有了它的现实依据。
“空中飞艇”的世界
除气球以外,飞艇也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飞行工具。飞艇诞生的时间和热气球差不多,年,法国罗伯特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人力飞艇,随后飞艇不断得到改进。年,法国军官路纳德和克里布制造了用蓄电池供电做动力的“法兰西”号飞艇,这是第一艘人类能够自由操纵的飞艇。年,被称为“飞艇之父”的德国退役将军齐柏林制造了第一艘硬式飞艇,比当时的软式飞艇大了5至6倍,由于内部使用多个气囊还能起到类似船上隔水舱的作用,所以大大提高了飞行的安全度。与热气球相比,飞艇的运载量更大,还能够进行自由操控,于是,在《月球殖民地小说》之后,有更多的晚清科幻小说选择了“飞艇”作为它们实现飞天梦想的工具,由此构筑出一个天空中挤满各式“飞艇”的幻想世界。
萧然郁生《乌托邦游记》()里的“飞空艇”共有五层,像一艘油轮一样巨大,其中,戏园、工艺厂、阅览室等设施应有尽有。在包天笑的《空中战争未来记》()中,飞艇是战争的主角。这部“近未来战争”小说描述了20世纪10至30年代,欧洲英、德、俄三国争霸,凭借飞艇展开空中大战的故事。正是由于大力发展空中飞行船,德意志在战争中获胜,成为上世纪30年代盛极一时的大国,柏林变成空中航线的总汇处,异常繁荣,而世界格局也依据空中力量的强弱重新进行了分配。陆士谔的《新野叟曝言》年由改良小说社出版,文中所写之时,欧洲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殖民地,欧洲人欲组织“光复会”驱逐中国人,于是,中国皇帝派文素臣为大元帅,统帅飞舰前去镇压。文元帅先征服了欧洲72国,后又驾驶飞舰开发了月球和木星。飞舰的门能自动开关,舰内有“空气箱”,还有利用太阳能进行照明的灯光,手按“八卦”、“太极阴阳”键,加以“确认”,刹那间载人飞舰就上了天。文元帅发现月球上“无水无草,也无人类和禽兽”,是一片死寂之地,而木星上“有高山大川,江湖海洋,有水有草,有飞禽走兽和参天大树。但无人类,只有长二丈,手如蒲扇,遍身是毛的人熊。植物动物都异常的大”,于是文元帅决定移民木星。这连接地球与木星的交通工具,自然又是强大的飞舰。
飞天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梦想,从万户开始,就有无数人做过各种尝试,直到近代热气球和飞艇的出现,才让国人看到飞天梦圆的现实可能。晚清科幻小说对于飞行器的夸张想象,一方面透露出晚清时代的中国人急欲腾空而起,跳出现有的疆土,获得开阔的视野,从居高临下的视角观照华夏,纵览世界;另一方面也正是气球和飞艇这样的“位置”,能够使我们冉冉飞升,自上而下看清整个中国的疆域,其实只是世界地理的一部分,并非过去所谓“天下的中心”。这样的视角,迫使国人必须重新检审中国与地球其他国家相比所占据的空间。
贾宝玉·飞车·潜水艇
如果说“气球”和“飞艇”都还是有一些现实依据的幻想,那么古人对于“飞车”的想象则既新奇又有趣得多。在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中,贾宝玉就乘坐着“飞车”四处游历,甚至还坐着它前往中非去狩猎大鹏鸟。吴趼人是晚清著名的“谴责”小说家,过去的文学史基本上都会提到他写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恨海》等长篇谴责小说,却忽视了他创作的一部非常精彩的科幻小说——《新石头记》。年,《新石头记》开始在《指南报》上连载至第十一回,年由上海改良小说社出版四十回的单行本。从书名上看,《新石头记》似乎是曹雪芹《石头记》(又名《红楼梦》)的一个续作,其实除了借用《石头记》的人物以外,《新石头记》与原书情节基本没有什么关联。小说叙述贾宝玉来到晚清时候的中国,见到许多前所未闻的事物,他一方面大开眼界、吸收新知,另一方面也对许多不合理的政治、社会现象提出质疑。后来,他进入一个叫做“文明境界”的地方,那里科技昌明,人民安居乐业。在接待者“老少年”的带领下,宝玉开始畅游“文明境界”。他首先乘“飞车”参观验病所,见识了其中的各种先进发明;随后又访问水师学堂,体验“透水镜”的威力。后来,他借得“空中猎车”,飞往中非洲狩猎大鹏鸟;又乘“海底潜艇”绕行地球一周探险……《新石头记》中对于发达科技的细致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未来世界。
对于其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飞车”,小说这样描述:“却说那飞车本来取象于鸟,并不用车轮。起先是在两旁装成两翼,车内安置机轮,用电气转动,两翼便迎风而起,进退自如。后来因为两翼展开,过于阔大,恐怕碰撞误事,经科学名家改良了,免去两翼,在车顶上装了一个升降机,车后装了一个进退机,车的四面都装上机簧,纵然两车相碰,也不过相擦而过,绝无碰撞之虞,人坐上面,十分稳当。”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直升机呢?能避免碰撞这点比直升机还要先进呢!宝玉乘飞车到非洲猎完大鹏鸟以后,又坐海底潜艇从太平洋经南极到大西洋,一路观看海底景致,捕获各种奇珍异兽,最后回到“文明境界”继续参观。
“文明境界”里的科技异常发达,人工调控的气候,使农民一年有四次收成;各种机器人打理日常家务;神奇的药物可以提高脑部功能,“验骨镜”可以清晰地看到病人全身的骨骼;温室花园全年提供四时的蔬果;改良的资讯设备包括“千里仪”、“助听器”和“无绳电话”;还有最先进的运输工具:“飞车”在天上像大鸟般飞翔,而“隧道电车”则在地下来回穿梭,这些车辆都有特别磁场保护,无论怎样驾驶都不会擦撞损毁。另外还有水靴,旅行人穿了可以随意在水上行走,不会下沉……据笔者统计,宝玉游历“文明境界”过程中所提到的大大小小的科技发明共有四五十种之多,还不包括由某项科技所引发的再发明,类别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包含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技术、交通和运输、航空和航天以及环境科学等科技门类,其中有很多发明在我们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
关于“世博会”的惊人预言
科幻小说常常被人津津乐道的一点是它的“预言功能”。虽然科幻小说并不是一种专门预言未来的小说,但是某些小说中出现的对于未来科技的幻想的确在多年以后成为现实,这只能说是科幻小说家对于科技发展所特有的一种敏锐直觉。同样,除了在小说中“预言”了很多先进的科技工具以外,晚清科幻对于未来中国社会的幻想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年中国在上海浦东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而晚清的好几部科幻小说都准确“预言”了这一点。
在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中,六十年后的中国富强昌盛,孔子的后代孔觉民在发表演说,而上海此时正在召开“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处处有演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无独有偶,吴趼人在《新石头记》中也有类似描述,书中写道:“你道还是从前的上海么?大不相同了。治外法权也收回来了,上海城也拆了,城里及南市都开了商场,一直通到制造局旁边。吴淞的商场也热闹起来了,浦东开了会场,此刻正在那里开万国博览大会。”“一出门外便是会场,各国分了地址,盖了房屋,陈列各种货物。中国自己各省也分别盖了会场,十分热闹,稀奇古怪的制造品,也说不尽多少。”
而最贴近现实的预言,则是陆士谔的《新中国》()。小说提到宣统二十年(),在上海浦东开办了“内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其中陆士鄂所描绘的“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以及“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黄浦地下筑造隧道”竟与现在的南浦大桥、地铁一号线、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出奇相似。陆士谔还在书中准确预言了“上海大剧院”和“中国国家银行分行”的位置,以及浦东和徐家汇的繁华景象。小说还提及测水镜、听鱼机(声呐)、雨街等几十种科技发明。可以说,陆士谔对未来上海的描绘最详细,在各方面也最接近当下的现实。
晚清科幻小说家们之所以可以纷纷预言世博会的召开,是因为在他们笔下,未来的中国不仅经济强盛(自然可以举办世博会),而且文化昌明,科技水平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整个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晚清内忧外患的黑暗时刻,晚清科幻小说家们用无比乐观的精神,在小说中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这些百年前的奇思妙想,表达了晚清人士对于现代化中国的初步想象,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值得我们重新去阅读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