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31日消息(记者黄昂瑾)31日,在交通运输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雷介绍,在年完成饱和潜水.5米作业的基础上,经过了7年的艰辛攻关,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于近期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米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
(图源自交通运输部网站。闫隆頔?摄)
王雷表示,饱和潜水是一种使人也就是使潜水员可以直接暴露在高压环境下,实现长时间、大深度工作的潜水作业方式,与机械作业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也是人类向海洋空间和生理极限挑战的前沿技术,因此西方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饱和潜水作业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水下大深度精细复杂环境下的搜救、打捞、安装、探查等作业。
王雷介绍,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饱和潜水技术的探索,年实现我国饱和潜水零的突破,下潜深度.5米,年下潜深度增至米,年用饱和潜水作业方式创造了.5米的国家饱和潜水记录。饱和潜水技术的发展有力提升了我国深水作业的能力,如在桑吉轮深水抽油应急处置、香港输气管线应急抢修等重大抢险打捞任务中,充分展现了饱和潜水作为深水复杂作业技术的皇冠作用。
王雷指出,这次米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从今年5月22日开始实施。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的9名饱和潜水员进舱实验。5月27日舱内加压至米,这9名饱和潜水员在51个大气压的高压环境下,一共停留了个小时,开展完成了各项模拟出潜钟巡回实验项目,其中6月3日潜水钟加压至米,突破了米深度的大关。6月25日,9名饱和潜水员安全减压返回常压、走出舱门,这意味着我国首次米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圆满完成,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仅有的几个具备米这一饱和潜水深度级别的一个国家。
据了解,出舱之后,参试潜水员又集中进行了三周的生理监测和系统全面的体检,最新报告显示,所有潜水员各项生理心理指标健康稳定,符合实验预期目标。至此,整个米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圆满成功。“下一步,在此次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将择机进行米饱和潜水海试作业。”王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中国救捞创建70周年。目前,中国救捞的力量部署有效覆盖我国全部沿海水域、国际搜救责任区,在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从北起鸭绿江,南至南沙群岛共设置了24个救助基地、88个救助船舶值班待命点、8个救助飞行基地、个临时起降点,并建立了19支应急救助队,实现了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同时,我国目前拥有各类救捞船舶达艘、救助直升机20架。主力救助船功率达到千瓦,抗风浪能力达到12级风14米浪高。最大的救助船系列共三艘,满载排水量达吨,作为救助旗舰配置在3个海区。打捞工程船单船起重能力达到0吨;整体沉船打捞能力已达00吨;饱和潜水从无到有,并已具备米水深作业能力,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深度已经达到米;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深度达到米,一次溢油综合清除回收能力单船达到0吨;救助直升机飞行救助半径海里,单次最大救助人数可达20人。飞行救助实现了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跨区域长距离救助和船载直升机联合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