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无保护攀岩的纪录片,讲述了职业攀岩手Alex挑战徒手攀爬酋长峰的故事。”
和小哥哥一起看完了FreeSolo。两人都是极限运动的门外玩家,看得那个心潮澎湃。
我:请告诉我他还活着。
小哥哥:废话,他还给了我签名海报呢。
我:对不起。
成功还是失败
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我在想作为一个商业拍摄,挑战失败了公司还能上映电影吗。
我:法律上要合同具体的条款。从道德角度来看显然也不妥,虽然我一时说不清为什么。
小哥哥:退一万步来讲,公司没有这样做的理由。即使最后影片勉强上映了,不仅票房保不住,还会有来自公众的压力。
这不仅是一次徒手攀岩的挑战,也是一部电影的拍摄现场。在对付手脚动作之余,Alex还要承受镜头存在带来的额外心理负担,简直文艺界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诚实如他,承认害怕被拍到失手意外。也许比物理死亡更可怕的,是别人的目光。
谢天谢地,他成功了。
在给Alex登峰造极的技术点赞之外,还想给摄影师狂加鸡腿。据说在很多时候,极限运动的摄影师技术比被拍摄者要强。在这部片里摄影师用了绳子所以要安全一些,可一边高空攀爬一边还要对准镜头,真的太不容易了。而纪录片还原了摄影师如何拍摄的片段,让幕后人走到台前,诚意满满。
充足准备的重要性
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安排丰富,在展开挑战本身之前做了层层铺垫,既有亲友发言表达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也有Alex在挑战前带绳攀爬的踩点准备。尤其后者,对于整个极限运动社区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欣欣在曼哈顿旁HudsonRiver玩帆船
随着参与极限运动的门槛越来越低,有越来越多爱好者的加入,他们中的一些对潜在的风险缺少认知,轻则受伤,重则付出生命的代价。
一些运动形成了完整的资格考核机制,像潜水、帆船和跳水都是可以考证的,很多人在刷次数的同时,误以为次数等于绝对的经验值,而高估了自身实际的水平。在夏威夷的同一地点风平浪静几十潜,或者在迪拜高空万里无云的几百跳,并不足以应付别处的复杂地形和流体情况。
大自然是迷人也是无情的,当海水铺天盖地涌来吞噬生命的一瞬,它并不想管你有没有PADI的一小破卡片。没有足够的准备,一味追求进度,会增加伤害的风险。
即使技术精湛如Alex,足足等了八年才完成徒手攀酋长峰的壮举。这背后是多年攀登的训练,反反复复几十次的带绳模拟和思考,量变产生质变的一个积累过程。
临阵脱逃不可耻
纪录片忠实记录了Alex第一次尝试时爬了一段就放弃的小插曲。摄影师那句“他临时放弃了(Hebailed)”,语气平静,没有责怪或气馁。
临阵脱逃不是懦夫行为,如果你感到不确定,你就可以无条件地拒绝开始。感谢我的一位潜水长朋友,让我及早明白这个道理。那是我第一次潜水,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面对和人一样高的海浪,我心里非常没有底。她跟我说,她不会给学生非要下水的压力,大不了下次再来,因为只有你自己能对你的生命负责。
加州的海水,能见度差不多这个样子(SanFranChronicle)
生命的宽度
极限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相信生命不会被长度所定义。就如Alex所说的,假如他什么都不做,那他确实有更大的概率活得更久,但最大化生命长度(maximizinglifetime)并不是他的人生目标。当然,实现人生价值有很多种方式,欣赏极限运动不等同于鼓励每个人都去作死。
当一个人向往天空和大海,遵循内心去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物,TA的生命的价值是由本人定义的,轮不到旁人指指点点。
亲友的支持和理解
影片中Alex的妈妈说,这是他喜欢的东西,所以她还是很支持他去做。
有人指责说,拿生命去冒险是对父母的不孝。我认为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承担社会责任vs按照别人的意愿活着,完全两码事。还有人说,独生子女不应该丢掉生命的接力棒。对此我只能说,摒弃传宗接代的落后观念还有很长的路,不过是另一个话题了。
我:最后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攀岩?
小哥哥:就是那种解题的乐趣吧。所以我不会去徒手攀岩。
我:太好了,室内攀岩还是挺安全的。
小哥哥:真的?你第一次室内攀岩,可是抓着绳子不肯松手下来。
我:人家第一次玩嘛!而且我下来以后,旁边有个攀岩班的所有人都给我鼓掌了!
不会去阻拦、暗自希望身边人能好好的,亲友们大概就是这样的心态吧。
点击“阅读原文”来甜欣屋加入讨论吧!
更多原创文章《欣日记进城读书》《我在乌克兰,丢了护照和椰蛋树》《我怎样走上程序媛这条不归路》《欣欣的谷歌搬砖记》《夜深了,硅谷底层人说两句》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