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信条,诺兰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观众
TUhjnbcbe - 2020/10/24 21:41:00

INSCRIPTION

00·

题记

《信条》上映已经一个月了,对,我就是拖稿到没朋友的那种。

就算没有看过《信条》的人,也已经被无数影评和解析的视频安利到想去电影院一探究竟,毕竟这部电影可以算是在疫情之后的第一部大片,的确,我个人觉得《八佰》根本算不上什么大片。

诺兰之前拍过许多史诗巨作,包括最早的《记忆碎片》,后来的《致命魔术》,巅峰之作《蝙蝠侠》三部曲,时空三部曲的前两作《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说实话,在看过诺兰这些作品之后,很难想到《信条》会如此难以理解,以至于会有这么多人想去二刷甚至三刷。但是也是在看过诺兰的这些作品之后,才会觉得《信条》的故事线过于宏大,以至于那些角色就好像剧情里路人一样,缺乏性格的勾画以及内心世界的建设。帕丁森饰演的尼尔在片尾的回眸一笑,是第一次让人感觉到主角有血有肉的一幕,也是电影里的唯一一次。

罗素兄弟曾经说过,《复仇者联盟4》的原片长达4个小时,为了上映不得不剪到只剩下3个小时。而在我看来,《信条》才是那部更需要把片长增加到4个小时的电影。

《信条》是诺兰写的最复杂的一个剧本,但是因为影片长度不足够,导致整个故事描绘的过于像一部反派准备毁灭地球,主角集结力量消灭反派的高能爽片。而为了让观众明白时间逆流的原理,大量的对白也花费太多时间。我确信,《信条》是诺兰拍的最差的一部电影,是的,没有之一。

//

STORY

01·

故事性

《信条》不是一个需要剧透的电影,也不值得剧透。故事线足够恢弘,演员表也足够分量,很多观众看完第一遍也直呼看不懂,网络上关于电影的时间线的图片层出不穷。而且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之前的所有电影,唯一可以媲美的可能就是年初大火的台剧《想见你》了。

时空旅行从来都是人类一直以来对于三维世界以外的架空理论的美好幻想。无论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还是古代人穿越到现代,仅仅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冲突,就已经有足够的笔墨去刻画。而诺兰,从来不是一个按套路出牌的人,而且时空逆转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到的概念,在同一个时间流里同时存在着两个自己,更是难以让人理解。

诺兰的御用编剧和摄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起在他们拿到剧本的那一刻的感受,万千言语汇成一句话:这怎么拍。

同时,炸剧院、飞机撞机库、还有高速公路的追车戏,几乎也是对数字电影工业的反讽。诺兰本人也说起,从选址到布景,从3D制作到剪辑,林林总总加起来比买一架飞机去撞机库的成本更高。包括在《星际穿越》拍摄的过程中,诺兰的剧组甚至包下了一个大农场种植玉米,最后算上卖玉米的钱,还赚了不少。

诺兰的神作,大多是电影业里少见的实干派,从影片的宣传照中也能可以看出,他经常亲身示范,50岁的高龄穿着消防服爬到云梯上,穿着潜水服在海中游泳。之前有谣言说起,诺兰在片场是不会放椅子的,生怕有人坐下来。虽然事后被连续辟谣,但也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事实证明,宣发越卖力,影片越无力,《信条》这次败的很惨。

//

MISTAKE

02·

失误

其实就类似于《复仇者联盟》、《速度与激情》、《碟中谍》等等电影,《信条》本质上,也就是一部爽片,剧中的反派要毁灭地球,然后所有人开始苦思冥想竭尽所能去阻止。

唯一的问题,大部分爽片为什么引人入胜,就是因为主角都有着深度的性格刻画,而配角则有着明确的标签属性。

《信条》缺失的就是这个部分。现在网络上大部分对于影片中人物的评述,集中在罗伯特·帕丁森和伊丽莎白·德比奇,一位曾经是《暮光之城》的主演,另一位则是参演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大部分情况是因为颜值,和过去的辉煌。

没有人记得饰演男一号的约翰·大卫·华盛顿。

这是华盛顿的遗憾,也是诺兰的失败。

//

ThePrstige

03·

致命魔术

从头回看诺兰之前的几部神作,《致命魔术》中,贝尔饰演的伯登,是个天才型的魔术师,桀骜不驯,总是为了尝试新鲜事物而苦思冥想,从来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甚至为了胜负欲,缺乏人性最基础的感情。而休叔饰演的安吉尔则是在失去爱妻之后一心复仇,从简单的枪击伯登,再到抢夺观众流量,最后到寻找特斯拉设备。

而剧中的女主角,也一样个性鲜明,奥利维亚的深入敌营却被策反,莎拉在精神折磨中不堪自杀。从叙事结构来说,《致命魔术》只是在蒙太奇手法的加持下,融合了大量插叙和倒叙,其实影片不是很难理解。但是这部电影之所以誉满天下,是因为有太多内容和情节,可以前后呼应。大量的语言暗示以及心理斗争,台词也存在的各种暗语,让人应接不暇,也让人浮想联翩。

//

TheBateman

04.

蝙蝠侠三部剧

《蝙蝠侠》三部曲,同样也是诺兰的超神之作,作为超级英雄电影,已经不可能有太多从叙事结构上再大刀阔斧调整的余地,于是诺兰开始塑造一个又一个内心矛盾却人性饱满的角色。

《侠影之谜》中,重点全部在贝尔饰演的布鲁斯·韦恩一个人身上,从儿童时期的无忧无虑,突然父母双亡,缺少玩伴的他开始埋没自己,甚至一心只想对杀害父母的凶手复仇,被瑞秋一巴掌打醒之后,开始寻找犯罪心理的原因,深入虎穴的他遇到了影武者联盟。最终他选择相信人性,而非私下处刑。在打击哥谭市的犯罪头目过程中,又再次遭遇了影舞者联盟想要毁灭哥谭的计划,最终救下了整座城市,也成为这座城市里的有口皆碑的英雄。

《黑暗骑士》中,则把重心放到了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上,没有人会比小丑更坏,他的作恶都是有备而来,而且城府极深,计划甚远。正因为他幼时受到的伤害,不为抢掠和豪夺,一心想着唤醒人性中的本恶。他招募的大部分是愤世嫉俗的精神病患者,又期待着游轮上罪犯和平民为了生存而自相残杀。最终把丹特人性中的那只恶魔唤醒了。

《黑暗骑士崛起》又把面罩男贝恩的仇恨,表现到淋漓尽致,从黑暗的洞穴中拯救下少女却惨遭割鼻。加入影舞者联盟却因相貌怪异而被驱逐。他对于世界的仇恨,更加深刻。于是他卧薪尝胆,打造了更为宏大的哥谭毁灭计划,而他想给人带来的,是纯粹的恐惧。而蝙蝠侠只有战胜恐惧,才可能重新拯救哥谭市。

诺兰在《蝙蝠侠》三部曲中,把布鲁斯·韦恩、阿福管家、小丑、丹特、贝恩、猫女等等主要角色都勾勒刻画的无与伦比。而同时戈登警官、福克斯、罗布局长以及没有太多时间去深入刻画连配角都算不上的角色,像《黑暗骑士》里的几个黑帮老大和香港的刘、《黑暗骑士崛起》中贝恩的狙击手助手和警察副局长,都从极少的戏份中被赋予了极度明显的人物性格和身份特点。

//

TheInterstellar

05.

星际穿越

到了《星际穿越》中,诺兰对于人物性格刻画已开始落后于时代,之前对于配角都可以极少的剧情铺垫和只字片语的台词来彰显人物的手法突然遗失在无边宇宙的长河之中,那个黑洞好像不仅仅把诺兰对于叙事的巅峰水准吸走了一半,也把他对人物刻画的能力基本磨砺殆尽。

剧中有很多点本该在后面的剧情中被反复提及,无论是墨菲在说到教授的公式中一直忽略时间应该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亦或是海瑟薇对于恋人多年未见的情愫以及库珀差点被推下山崖之后的复杂情感,都一如抖音小视频一样,划过去了就再也没有找回来。

《星际穿越》不可否认是一部人类的史诗,这是在极多科学理论证明下,时间一直以来只是在人类常识概念中是永恒不变的,而对于宇宙来说,时间是三维世界架构下的第四维度,而诺兰将宇宙理论融合到了电影中。

但是,还是能看出来,诺兰老了,越老越偏执,越老越纠结于电影的故事性,却忘了故事本身需要有深度有温度的角色堆叠起来。

Mask

06·

面罩

《信条》在疫情因素影响下,并没有全球同步公映,这个可能是诺兰最倒霉的一点,因为故事性的强大,导致在全球首批公映的国家中,还有大量的观众因为看不懂时间线而去二刷。同时又因为缺乏人物塑造的立体感,导致风评从宣发时候的高能预警到公映后的不过尔尔,可能很多未公映的国家不会再有太多观众选择去看《信条》。

直到现在,《信条》的IMDB评分和豆瓣评分都停留在7.8。

整部影片中,华盛顿(影片全程没有提及主角的名字,我就用演员的真实名字代称吧)都是在一种非常装逼的状态里——虽然我啥都不知道,啥都要问别人,但是我很牛,我需要谁,就可以得到,我想见谁,就可以立马见到。更麻烦的是,白人演员在简单的光影效果下,可以通过微表情来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而黑人演员在这点上很有劣势,但是华盛顿又是希望表现出一种天选之人霸气侧漏的感觉,甚至装逼到有些面瘫,同时他又留了络腮胡,好像是戴了一层黑色口罩,而诺兰的背光拍摄习惯同时导致华盛顿在很多静止镜头下也很难看清眉毛和皮肤纹理,更是雪上加霜。更不必说诺兰为了表达出角色身处时间逆流的状态,还需要再戴一层透明口罩。

这种情况可以在《蝙蝠侠》中找到完全的反例。摩根弗里曼饰演的卢修斯·福克斯,在剧中会通过丰富且略显夸张的表情,来表达人物情感,甚至可以说他脸上密布的皱纹,放大了黑人演员在背光情况下难以观察的微表情,使得观众更容易捕捉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而在《黑暗骑士崛起》中老汤饰演的面具人贝恩(说实话,我不看演员表真的不知道贝恩是老汤演的,反差也太大了,手动狗头),全程戴着面具,甚至这个高端的口罩把下巴、嘴巴、鼻子、眉心乃至于腮帮子都遮的干干净净,老汤几乎只有眼睛和眉毛可以表达人物感情,此时白人在肤色上的优势彰显无遗,同时贝恩在台词方面,刻意将语速放慢,而且说话非常抑扬顿挫,而且口罩好像可以将呼吸声指数级的放大,当他说话的时候,就好像在观众耳边细语,把人物希望散布出去的恐惧情绪由内而外渗入观众的心肺之中。

//

ENDING

07·

结语

不可否认,《信条》终究是深受疫情影响下,整个电影产业的一针强心剂,就好像国内的《囧妈》和迪士尼的《花木兰》终究扛不住资本方的压力选择线上的流媒体点播,但是诺兰一直坚持《信条》要院线上映,所有电影从业者都必须由衷的感谢诺兰。

可惜诺兰这次被剧本的故事性冲昏了头脑,过度强调故事性,反而失去了鲜明的人物感情,如果不是帕丁森在剧终之时那一抹自知命不久矣却期待再次相遇的微笑,可能《信条》连7分都不到了。

我们高估了诺兰,而诺兰了也低估了观众。

在这个阶级壁垒日渐升高的时代,民粹主义抬头。有深度的观众更希望看到具有社会意义的电影,这两年各大电影节中有很多这个类型的电影,例如《寄生虫》、《小丑》、《小妇人》、《婚姻故事》、《燃烧女子的雕像》、《痛苦与荣耀》等等。

如果单纯的去看爽片,又为什么不去看《复仇者联盟》《碟中谍》《速度与激情》呢。

《信条》既没有进入IMDB的TOP,也没有进入豆瓣的TOP了。我们在感慨诺兰终将退下神坛之时,也不知道下一个诺兰在何处。我们在告别一个时代,短视频的爆流已经在扼住传统电影工业的喉咙。

如果下次诺兰有更加劲爆的主意的时候,我期望他可以放肆的把电影时长加到3个小时甚至更长,如果他可以超越自己的《星际穿越》和《黑暗骑士》,也能让传统电影工业在微电影和短视频的两面夹击之下,重归过去的荣光。

//

电影

随记

文章

感想

希望我们都不要丧失对美好的热情与期待,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信条,诺兰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