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海错疏》:“江瑶壳色如淡菜,上锐下平,大者尺许,肉白而韧,柱圆而脆。沙蛤之美在舌,江瑶之美在柱。”
小时候,生于海边,这里盛产海货,鱼虾贝螺,品种繁多。余生也有幸,生长于海边,从小到大,尝过好多原生态海鲜,所谓近水楼台。千百年来,海还是那个海,鱼还是那个鱼。
记得幼时,哥哥拿回家一网兜子形状奇怪的巨贝,它的贝壳大而薄,呈楔形,前宽后尖,颜色淡褐色到黑褐色。我不禁好奇它的名字,哥哥告诉我叫“sao嘎”,不仅样子奇怪,名字也很怪。
它是属于双壳贝类,类似虾贻贝、扇贝等。刨开后,里面有一大一小两柱子,圆润洁白,玲珑剔透,羊脂玉雕一般。洗净,切薄片,蘸辣根,鲜嫩爽口,鲜美无比,简直太美味!挥发性的芥末油将味道送入五孔七窍,令人回味无穷。
那之后,我不禁好几次央求哥哥多弄点“sao嘎”来吃,每当得此佳味,便添水烧锅,放置滚水中,水就成了乳白色,而其清香,早已溢出户外,令邻家之狗、陋巷野猫都垂涎流澹,在窗外蹲踞守候。
后来,我知道了它的学名叫江瑶贝,也有的地方称它为“带子”。江瑶生活在浅海20~40m水深,泥沙质海底,有报道在m以下也曾采到。江瑶的生活状态很有意思,它们成集团群落密集的分布在泥沙区,以壳顶直立插入泥沙中,并用足丝固着在沙粒上,贝壳后端1/3露出水中,行滤食生活。潜水观察,就像一片片大葵花籽倒插在泥沙中,十分壮观。它们一经定居以后,就终生不再移动了。江瑶以一些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为主食,它的后闭壳肌很发达,约占体长1/3以上,又大又圆,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后来它的美味也散播开来。虽说美味,但美味背后却是来之不易,有多少人为此丢失了生命。
在沿海有这么一句俗语:海参鲍鱼江瑶贝。也就是说,江瑶贝可与海参鲍鱼相媲美。上面有说到捕捞江瑶贝不易,就像捕捞野生海参一样冒着生命危险,却比海参更加难以捕捞。一根皮管接到船上,用泵供给氧气,他们需潜到最深达30米的海底,为能沉入海底,身缚铅块。每次在渊底要摸索10多分钟,捕捞它们要在下水之前带一个铁夹子,一个一个夹出来,实属不易。然后将贝拢于袋子中,时间到,则卸下铅块,负贝而出,再以索拽回铅块。这是危险的行当,水底压力巨大,常有人因出水稍快耳膜穿孔,或者过速而睛仁崩裂,至有七窍流血而殁者,有时氧气管被锐岩割破或不小心脱落,就会被生生憋杀于水下。初时,间或有死亡事件。
年齐鲁晚报以一篇《夺命江瑶贝》,介绍了大钦岛仅仅几周之内10个把头因捡江瑶贝死亡的事件。
下水之前带的铁夹子!
尽管危险重重,却还是有人奋不顾身的去捕捞,因为江瑶贝的利益诱惑,一个生贝能提成七八毛钱,一天下来能赚一千多,山东一带熟谙水性的潜水手已不够用,很多外乡人纷纷操此行当,又多莽撞,前赴后继、舍死为钱的人纷沓而来,这是令人伤感的事情,贫人和富人之间的悲剧。这种海洋贝类在岛上一年之中创造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以手指远不足计,起码还要加上脚趾头。中国的暴发户正是这样造就的。
江瑶贝,很多人不懂吃法,在海鲜市场上买多半是因为好奇,蒸或煮往往都过了火候,那贝柱就会硬成橡胶一般,把牙都磨酸。下面介绍几种我们岛里的吃法:
生吃
江瑶柱切成薄片儿,蘸辣根食用,简单美味。
炒江瑶柱
切片儿,先炒菜,后放江瑶柱,炒十秒就关火,一定掌握好火候哦。
包饺子
江瑶柱,忌荤菜,最好用冬瓜、韭菜、角瓜等清淡之菜。根据个人口味来拌馅儿,但要注意下饺子是一开就关火,煮大了就老了。
涮火锅
江瑶贝可以刷火锅,和北京人酷爱的牛肚一样,火候不能大,锅里七上八下就赶紧捞出来吃了。
还有更多做法,例如煲汤,蒜蓉等。感兴趣朋友可自行百度。
《王氏宛委录》云:“奉化县四月南风起,江珧一上,可得数百。如蚌稍大,肉腥韧不堪。惟四肉柱长寸许,白如珂雪,以鸡汁瀹食肥美。过火则味尽也。”
江瑶贝的营养及功效
含有丰富的动物蛋白质、磷酸钙及维生素,牛*酸含量也特别高,江瑶贝柱还有补肾的作用,利五脏,疗消渴,能消腹中宿食,更适于晚上吃。用于久病精血耗损、五脏亏虚、脾胃虚弱、营养不良、糖尿病、阳痿遗精、二便不利等症。
喜欢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