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热搜刷到这么一条消息:“小鱼包围潜水员免遭鲨鱼伤害”。一播放内容,我这白眼差点翻到后背去。
视频在这里:
转发的媒体还真不少,新京报潇湘晨报成都商报法制日报几个挺大的媒体的官方微博都转发了。这个视频到现在一共被观看了多万次。
大概是被网友喷得太多,新京报的原微博貌似已经被删除了。原载于新京报的标题是:“成千上万条小鱼包围潜水员免遭鲨鱼伤害”——这句很容易产生歧义的话一经传播,就越传越离谱。
看看各种惨不忍睹的自行脑补形标题:
看看视频里的鲨鱼……是鲸鲨啊!!!
真的,就算没看过BBC的《海洋》,《海底总动员》也没看过吗?
鲸鲨是滤食动物。以浮游生物、巨大的藻类、磷虾与小型的自游动物(例如小型乌贼与脊椎动物)为食。它们的牙齿不是扮演觅食的功用,事实上它的尺寸并不大。取而代之的是:鲸鲨吸进一口水,闭上嘴巴,然后从鳃来排出水。据《JournalofZoology》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称,一只6米长的鲸鲨,每天会花费7.5小时进食,吃下大约21公斤浮游生物。
鲸鲨虽然是体型是最大的鲨,但是性情温和,对人类完全没有攻击性。眼神也不太好,脑子也有点呆。性格上有点像海洋里的……萨摩耶???
在海洋中,鲸鲨几乎是没有天敌的,给鲸鲨这一物种带来显著威胁的一直都是人类,除了人们捕杀鲸鲨以获取鲸鲨肉、鱼翅及软骨。除此之外,我们一直反对Oslob那种鲸鲨圈养观光产业,也是因为这样的产业会非常直接地给鲸鲨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影响它们自然的巡游和迁徙。
关于鲸鲨,你可以看这篇文章了解更多:为什么爱鲸鲨就应该拒绝Oslob?
关于小鱼们形成鱼团,其实在海洋里也非常常见,来过我们这里balicasag的人都看过杰克鱼风暴或者海狼风暴吧,其实原理是一样的。它是小型鱼类的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生存本能。很多潜水员都有过不小心“闯入”鱼团的奇妙体验。
鱼群的聚集,对于猎手,鲨鱼和鲸鱼,即是个诱惑,又是个陷阱。好像猎物很多,但是等你扑过去,实际上很难会有收获。一方面是鱼群闪动的鳞光,会起到干扰和分散猎手注意力的效果;一方面当近处的鱼快速逃避的时候,会给猎手一个严重的心理错觉,以为远处的鱼还没发觉,于是扑向另外的对象,哪里知道,侧线反馈机制会使远处的鱼逃避的更快。结果是找不到具体的目标,一无所获。(来源:WeDive:《见过风暴,你见过鱼群风暴吗?》)
这样低级的错误是怎么产生的呢?身为编辑,我忍不住要帮他们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英语和中文语法基础都不过关:
搜索了一下外媒的来源,应该是出自英国的《每日邮报》的一篇报道。大概是编辑英文太水(或者用的翻译器不灵),出现了翻译之后语法上的错误,后面转发的人前赴后继地以讹传讹,根据自己的想象继续添油加醋。
"savethemselves",人类不要自作多情了啊!
2.对大自然的了解太少,不具备基础的常识。
不管是鲸鲨的习性还是鱼球效应,动动手指搜索一下打听一下都可以获取答案。但凡有一个略具常识的编辑过一下脑子,都不会闹出这么大一个笑话,遭到网友们如此无情的群嘲。建议这些主流媒体以后的团建工作都安排编辑记者来学潜水,自己亲眼看看鲸鲨是不是会伤害和攻击人。建议把水肺潜水纳入大学选修课程。
想不再被群嘲,新媒体编辑真的是要提高业务能力了。毕竟这届网友见多识广,不好糊弄了……
感谢您对豪臻潜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