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思卓南方周末实习生嵇亦琳宋炳晨责任编辑
马肃平小木(化名)是一名在校学生,今年16岁,已经催吐三年了。一切都要从年那个炎热的暑假讲起。当时,小木想通过不吃晚饭的方法控制体重,但效果不是很好,月经也出现紊乱。后来,她试着饭后催吐,一个暑假过去,体重竟从斤瘦到了斤。从此,小木在催吐的路上越走越远。到了年下半年,她渐渐不满足于手动抠吐,开始打起“催吐管”的主意。和小木一样,这群人自称“吐儿”“兔子”“兔宝宝”“仙女兔”(注:“吐”与“兔”同音),还经常在豆瓣、小红书等社交网络平台上交流催吐心得。极端的减肥方式使一些人陷入了神经性贪食症的泥潭——这是进食障碍的一种类型,暴食之后的抵消行为(如催吐、过度运动等)反复折磨着他们。实际上,和小木一样依赖催吐的人并不少。百度的“催吐吧”有5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