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熟悉的海水转换到湖泊淡水,不仅浮力变化了,水温的下降也可能增加耗气量。
能见度的下降除了容易让人对深度产生误判,还容易丢失潜伴或者在水下迷失方向。除此之外,湖泊中的低能见度往往伴随低光照,在昏暗环境中有的人心理压力也会增加不少。
而熟悉的海底珊瑚或者沙地变成了陌生的水草或者淤泥,浮力不好的人也更容易扬起水底淤泥让能见度瞬间为零。
从海平面上到高海拔地区的潜水也会增加减压病的几率。
等等…所有以上这些都是自然环境变化带给我们的体验层面甚至安全层面的变化。然而,潜水并不只是水下的活动,潜水活动其实有几乎一半的时间是在水面以上完成的。所以说潜水环境的变化也还不仅仅是水下环境的变化,水面以上部分的改变也许影响更大。以往在不少热门潜水地,潜水活动十分普及并且潜水业发展成熟,船上经常有熟练的小工给装卸和检查装备。人们在下水前习惯了小工帮忙开气瓶和检查气量,从而习惯性忽略了安全检查。而换了一个地方没有小工帮忙做这些事之后,就埋下了重大事故的隐患。除了装备整理之外,下水前的简介也是潜水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新的潜水环境中,潜导简介风格也许会有不同,甚至带队潜导也不太了解新开发的潜点而不做简介。遇到这种情况心里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下水前该了解清楚的潜点信息还是要了解清楚的。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尝试不同环境下的潜水就不好。相反,在不同的潜水环境中积累经验是潜水员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我们人是惯性思维的动物,在新环境下潜水需要时间适应各种水下/水上的和以往不同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凡事需要更加稳妥做到万无一失。诸如:照顾好自己的装备和检查好气瓶压力;下水前做好安全检查;客人可以督促潜导进行潜点简介并了解关于潜点的信息。休闲潜水员在进入洞穴前还需要先学习洞穴潜水的知识!在寒冷、低能见度、低光照水域潜水则最好更加远离极限等等!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不少人不得不转换潜水目的地。不过我总是相信我们很快终将还是要回归热带海洋。可是在此之前,想不失时机泡泡水的Buddy们还是要踏踏实实的,还是要整整齐齐的回到热带、回到海洋!漫潜界安全潜水,安全回家!近期文章:借着疫苗的事,说一说远古生物“鲎”
如果人进化成水生动物,我们可爱的猫猫狗狗们会怎样?
你听说过Manta女王的故事吗?
沙姆沙伊赫系列鲨鱼连续袭击事件始末
旗鱼?剑鱼?马林鱼?傻傻分不清楚!
刺豚,你不戳(搓)它,它会鼓吗?
调节体温?鱼类的黑科技!
Liu教练谢谢鼓励,让我再接再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