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10日),中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米,“奋斗者”号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完成任务顺利出水后,海事队员为三位潜航员举行了浇水仪式,庆祝凯旋。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菲律宾东北,全长千米,平均宽70千米。大约形成万年左右。海沟深可达6~11千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海洋最深处,这里水压高、黑暗、温度低、环境相当恶劣。
虽然我国的深海探测器是第三个抵达马里亚纳海沟的,但从技术上说,我国此次活动堪称刷新人类深海探测的记录。因为之前抵达马里亚纳海沟的二者,仅仅是抵达,抵达之后无法进行任何活动,纯粹是为了完成这个记录。
我国的“奋斗者”号抵达海沟之后,还在海底停留了6个小时,进行一系列的深海探测科考活动,带回了矿物、沉积层、深海生物及深海水样等珍贵样本,并在深海中完成了和水上的通话。这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足以支撑万米深海中的科考和通讯。
我们为什么要探海?中国载人深潜“蛟龙”号首批潜航员、“载人深潜英雄”傅文韬认为:“深海探测,既是海洋资源勘探、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作为深海探测的重要一环,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海洋强国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不在陆”。灰犀牛编辑特此摘出《海洋强国的脊梁》内容,以飨读者:
强国的通道:角力南海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曾经说过,只有当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国家的时候,海洋地缘*治才会变得重要起来。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地缘*治出现了新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已经从陆地转向海洋,对外贸易、海上运输、通道安全、海上资源开发、海洋争端化解等,都会对中国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欧航线上,“中远荷兰”号目前航经的南海海域,在美国等域外国家的干涉下,已经沦为海洋地缘*治博弈的角力场。南海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个重要通道。美国、日本、印度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分饰不同角色,但目的只有一个:争夺在本地区的控制权和海洋利益。
海洋自古就是必争之地,也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巅峰的重要路径。纵观最近年的世界强国发展之路,可以发现,谁主导海洋,谁就控制了国际贸易,从而主导世界。
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提高国民海洋兴国的思想意识,了解中国目前面临的海洋地缘*治现实,要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目标,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海洋(岛礁)分歧与矛盾,为中国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回顾世界历史,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源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依靠的是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全球性物资流通和掠夺性贸易。随后,“海上马车夫”荷兰和“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兴起,则得益于海洋战略的实施和全球贸易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占据一超独霸的地位,迅速崛起,海洋兴国的思想也无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忽视了海权,错失了发展和崛起的机遇。
在目前多极化的世界*治格局中,中国不能再忽视海洋了,必须突破陆权强国的思想桎梏,依海富国,以海强国,用陆权和海权两条腿走路,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国时期,海南岛被称为琼州。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提出,琼州位于中国最南端,“为大西洋舰队所必经之路,南洋之门户”,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
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口,资源相对短缺,要发展经济,必须进口大量资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等。与此同时,中国又是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部资源的高度依赖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促成了中国的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贸易产生附加值,海洋则是产生附加值的中介。近代以来,世界贸易越来越依赖海洋运输。在所有的对外贸易中,有超过90%是全部或部分通过海运完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围绕海洋展开的国际竞争与博弈也日益激烈。这种博弈不仅体现在掌控重要和关键的国际航道,抢占对公海资源的开发权与利用权,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权,还体现在海平面以下,包括给洋底绘图和抢夺水下地物的命名权等。
南海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美国在南海的搅局,给南海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带来了变数,给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带来了挑战。
强国通道:地缘现实与美国变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但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海洋地缘*治环境。南海这片广阔的海域正沦为域外国家搅局亚太、进行海洋地缘博弈的一个角力场。
南海不仅关乎中国的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在其著作《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中认为,中国很难通过向东海挺进成为海洋国家,因为日本是绕不过去的坎儿,中国成为海洋国家的唯一希望在南海。一旦失去南海,中国的海洋地缘优势将不复存在,会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内陆国家。
印度洋位于中国西南,一直被印度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印度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国内强硬派一直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和潜在“敌人”。印度绝不会心甘情愿地允许把印度洋变成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通道。
因此,在中国的海洋地缘*治格局中,南海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包括动用*事力量大秀肌肉在内的美国力量的介入,给南海及周边地区的局势增添了无穷变量,也使中国的海洋地缘*治局势趋于恶化。如何应对美国的介入,妥善处理中美关系,成为中国南海地缘*治的核心议题之一。
早在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在越南宣布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切,并提出了南海问题和美国国家利益的相关性。随后,美国派航母访问越南等一系列针对中国南海问题的举动,不断挑动中国的神经。
奥巴马在任期间,强调美国在南海享有“航行自由”,推行重返亚太战略,并屡次派遣*舰到南海海域炫耀武力。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涵盖了从东海到南海再到印度洋的广袤海域,也刺激了南海一些周边国家不断跳出来,狐假虎威,挑起事端,企图让南海问题国际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是美国的盟友日本。
特朗普就任总统以后,面对美国国力的衰退,为确保其摇摇欲坠的霸主地位,采取了全面收缩战略,屡屡“退群”“甩锅”,无视并不断放弃其作为大国应为国际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向中国施压。毋庸置疑,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将加剧中国海洋地缘*治格局的复杂性。
从趋势上看,尽管面临阻力,但只要中国保持国内局势持续稳定,中国的崛起将势不可当,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引发了共鸣,并激起了这些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
维护海洋权益,妥善处理周边分歧
16世纪以来,世界海洋秩序都是由西方强国主导的,在近年的角逐中,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相继脱颖而出,先后成为海上霸主,并主导世界海洋秩序。这种以追求财富、争夺海上霸权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海洋秩序,有鲜明的强权*治特征。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需要借鉴其他海洋强国的成长经验,当然不是重复其他国家成为海洋国家的路径,更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而是要在坚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基础上,寻求与相关国家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各国共享海洋。
中国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也绝不放弃正当权益,更不会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任何国家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身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南海争端涉及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以及域外大国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问题上,中国长期以来坚守底线不退步,尤其是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宣示,即“主权属我”不曾改变。
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是有历史依据的。中国是最早发现、开发和经营南海诸岛的国家。汉武帝统一南越,设九郡直属中央管辖,为中国发展南海航运业奠定了历史基础,并开辟了中国大陆经南海至印度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开始利用南海。
目前,针对在南海岛礁问题上存在的争议和分歧,中国倡导“搁置争议”,秉持“双轨并行”思路,即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和平方式协商解决,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携手共同维护。
在不放弃主权又尊重现实的情况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解决原则,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主张并推动构建和谐海洋。建设海洋强国,要在构建和谐海洋的环境中实现,要妥善处理与海上邻国的分歧和矛盾,实现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
当前,最重要的是以斗争求和平,在竞争中谋合作,将美国这一域外最大的变量变得可控。同时,要在“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之下,提高自身的海洋科技水平,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大对相关海域的开发力度,在与周边国家推进互利友好合作的同时,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争取主导权和主动权。
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可购买
《海洋强国的脊梁》
闫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