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我在纽约这半年向内探索的生活
TUhjnbcbe - 2021/2/20 17:50:00
(题图:在威廉姆斯堡开车看露天电影)上一次在《我在日内瓦的出差日记》中提到,2月份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我去日内瓦出差了两周。那时候,我今年剩下的时间里还排了满满的旅行:3月份要去滑雪、4月份去荷兰、6月份爸爸要来美国、7月要去巴哈马、9月打算再去一次巴厘岛……可就在我2月底离开日内瓦的时候,欧洲疫情全面爆发,各国开始封锁边境。我从日内瓦飞回美国,直接跑到盐湖城利用周末滑了两天雪,最后乘着红眼航班回了纽约,睡眼惺忪的上了一天班之后,纽约也开始全城workfromhome了。(2月份还在瑞士滑雪的我)就这样,年,新冠疫情的下半场虽然姗姗来迟,海外各国还是跑得过初一跑不过十五。好在一直和国内保持状态同步的我们,早就见大事不妙买好了口罩,还囤好了很多在美国迷之容易被抢的厕纸、免洗洗手液和消*湿巾。就这样淡定又无奈地,迎来了旅行计划几乎全部取消、两个人带着两猫一狗在家大眼瞪小眼,持续了大半年直到现在的居家隔离、“向内探索”的生活。一直到现在,我都是非常享受在家上班的。律师的工作性质,其实对“科技”的依赖是最低的,只要有台电脑、有个word文档、手边有个电话,我们就能开始干活。去年还在大律所的时候,经常半夜和周末要加班,我早就把居家办公的全套设备置办得明明白白。可以接笔记本的两台显示器、外接鼠标键盘、和一个超级舒服的游戏座椅(甚至有放脚的地方,简直短腿星人福音)。(我在家的工作台,和早上睡在我脚下的猫狗)去日内瓦出差的时候,是为了处理公司的一个资产剥离项目。和欧洲的同事正式对接上以后,我的工作时间也需要开始适应欧洲时间。我早上最早的电话会要6点开始(日内瓦时间的中午),然后就在连绵不断的各种视频会议上草草对付早饭和中饭,一直到下午一两点才能喘口气。但下午一两点之后的时间,基本就是非常自由了。我一般两点开始会睡个午觉,多休息一下,三点半开始处理一些邮件、改改文件,差不多到六点就可以全面下线了,在家练钢管舞或出去跑步了。(疫情后家里的钢管派上了大用场!)虽然早上要起大早,而且要六七个小时寸步不离守在电脑前开会,但是纽约晚上的时间是欧洲的半夜,邮件上安静如鸡。而且欧洲人周末从来不工作,我的周末一般从周五下午就可以开始了。只要不开电话会,剩下的工作我都可以按照我自己的安排完成。于是我常常趁周中下午的时间开一个小时车,去湖上玩wakeboard,或者去学开飞机。把工作留到晚上再做。(今年开始在新泽西学习考私人飞行执照啦!感谢灵活的工作时间让我可以周中去上课)这种工作时间表的开始,简直完美契合了居家隔离的生活。我项目上几乎所有的同事都在欧洲,想象一下如果我早上六点在家开了两个小时的会,还要留出一个小时挤地铁到纽约的办公室,然后还是继续开视频电话会……今年的工作状态,开始第一次找到了那种“稳定流畅”的感觉。之前在大律所的时候,有项目的时候就一天除了睡觉都在干活,拼命用各种鸡血鼓励自己,进入所有生活全都靠边站的阶段。但项目结束后,有时候几周都很闲,只能一边心惊胆战着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一边又觉得自己每天bill的时间太少进步不够快。而且不同项目上的状态也不够一致,有时遇到好的客户和队友觉得收获很大,但有时候就觉得诸事不顺、自己孤立无援,常常觉得项目还没做完自己就要失业了。于是去年在有一搭没一搭面试一些其他的职位时,我就很清楚的认识到,我在工作上需要的,是一种“稳定的充实”、“流畅的进步”那种感觉。我希望每天一睁眼就知道今天要做什么,希望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合作团队,但也希望每天都能面临新的挑战,在解决不同的问题中,见证自己的进步。另外,我需要每天、每周甚至全年的时间,都有比较稳定可以预测的工作时间,让我可以在工作之余探索生活、体验世界。所以今年跳槽之后,每一次我被我老板问“感觉怎么样”的时候,我都不遗余力的拼命夸,真诚表达我对这份新工作的喜欢!我今年就开始进入了这种“向内探索”、寻找内心的充盈与快乐的人生状态。我开始每天都规律冥想,坚持几个月之后,发现我需要的睡眠时间大大减少,每天基本只要睡6个小时就够了。早上6点可以神清气爽的起床,然后在工作中全情的投入与专注8个小时。下午两点后我就开始自由探索、安排我的生活。另外一点我发现,人其实只要专注自己在每一个当下,内心的感受就可以了。只要确定自己当下做的事情足够的幸福平静,没有太多的焦虑不安,那其实不需要用太远的未来、意义这些东西来束缚住自己。我换了工作后,一开始也在不停地试图给自己列一个三年规划,总觉得要清晰看到知道自己前方的路才能心安。每天都在试图通过眼前一点小事,来定义自己未来要“走哪条路”。我也总是喜欢不断分析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我”的这个概念是在不断浮动的呀。拥有觉知、向内探索的确重要,但这是一个将持续一生的自我成长的过程,并不是阶段性的探索一次后,寻找到一些意义,然后以此来定义自己,得出一个人生的规划方针。其实人生没有什么一定不能做的,也没有什么一定要做的。只有在每一个当下,都跟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相连,那就可以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体会到生命蓬勃发展的那种意义感,也能清晰知道生活下一步的改变在何方。居家办公这半年,我居然也利用有限的环境,发展了很多新爱好。五月份的时候心血来潮,买了一辆山地车,从那以后我和昱辰就开始了山地骑行小白的进阶过程。美国其实专门用来做山地骑行的公园很少,我们一般都是找周围的州立公园,直接去那些允许自行车进入的山里面自己探索路线。山地车其实相对小众,自己在网上根本很难搜到什么公园的骑行路线比较好。而且不像雪场那样都有完善的设施,去到哪都可以保证一个基础的体验,有些山我们兴冲冲地开过去,结果摔得灰头土脸,或者山太陡只能拼命把车推上去,走到一半气喘吁吁时,简直想不玩了直接下线。

(时常超刺激的山地车体验)

山地车体验的不稳定性,倒是治好了我“追求完美极限体验”的臭毛病。我热爱滑雪的时候,每次旅行都盼着天气好、风景好,甚至到了雪场如果排队要排久一点,我就开始皱眉烦躁。今年在盐湖城滑雪的时候,我第一天就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脚崴了,肿了一大块,我又急又气,想到好不容易来一次,就这样第二天都没法滑了,发了好久的脾气。后来我开始逐渐反思自己——我不能让自己去追求“每年一定要有30天的完美滑雪体验”这种充满执念的目标。我最开始热爱滑雪,其实是热爱那种专注自我、挑战极限的感觉,而不是“滑雪”这种形式本身。我会对滑雪的完美体验有执念,其实不是我有多么想要体验到热爱,而是我对人生的贪婪。我觉得计划好的事情就一定要发生,觉得事物的走向一定要满足我的期待,觉得我特地飞出来滑雪,就必须要一切顺利让我玩的舒心。如果说内心丰富充盈的感受,才是极限运动真正的意义,那强行追求完美的天气、完美的雪况,反而是让我陷入疯狂的执念里。当事情不顺我意时,我就开始暴躁发狂,但这也许只是生活在告诉我,今天我应该找点别的事情做。只有接受那些不可控的因素,不让内心的贪婪和执念带来巨大的情绪波动,我们才有可能开始“向内探索”,在每次极限运动体验中,找到那些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意义的精神状态。今年开始,我对极限运动的执念少了很多。以前我不仅仅是追求每年的要滑够多少天雪,还会给自己各种其他的运动目标:比如说要潜10瓶水、冲10天浪、自由潜下到多少米……总之要求自己不断在“进步”。但这些我自己主观臆造的目标,能否实现的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了。人这一辈子就是在不停在确定和不确定中作斗争,我们总要慢慢意识到,我们虽然要紧紧抓住那些我们可以控制的,但必须要放弃那些我们不能控制的。在散漫与自律,在控制狂和心态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于是我告诉自己,我玩了几项运动,有没有进步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年我有没有从各种极限运动中,持续获得生命的能量和积极的感受。至于要通过哪些极限运动,来获得这种感受,我只需要去抓住生活中属于我的运气和机会,尽力去体验就好了。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我今年只冲了一次浪,但意外接触到了wakeboard这个运动。一开始是朋友带我去wakeboard公园玩,在公园练习几次扑街后,又有另一个朋友介绍我去玩那种船拉着的wakeboard。从此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很快掌握了窍门,克服了一开始无法站起来的恐惧,体会到了那种在水上高速飞翔越浪的感觉。建议先看完我在《纽约vlogep.2

巨开心的长周末》的逗逼表现后再欣赏这个GIF夏天快结束了,我问自己:今年都没有怎么冲浪,会觉得遗憾吗?我观察了一下自己的内心,发现我居然从那种焦虑感中解脱出来了。这个夏天我从wakeboard和山地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验,填满了我的时间和回忆,这种感觉有所收获的情绪,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部分。至于我到底是从哪种运动里得到这些体验,根本就不重要呀——就像我没必要纠结自己到底在做哪种工作,是给人打工还是自由职业,有没有在工作中创造价值。这些都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外在形式。将这些主观标准拿掉后,我才能去感受真实的内心。既然我是快乐、满足、有所收获的,那不管我是冲浪还是骑车,生命就没有白白度过呀。和昱辰在一起的第三年,我们的亲密关系也从最开始互相觉得找到真爱的1.0,到频繁出问题怀疑自己怀疑人生的2.0,再到探索内心、接受不完美后更加信任彼此的3.0状态。我们之前在很多期播客中聊过,亲密关系中的一大障碍,就是我们总是能从对方身上,看到使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这三年留下的满满的回忆)在2.0阶段,我们俩要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发现对方跟1.0的时候自己想的不一样。热恋期的滤镜渐渐淡去后,我们都开始更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在纽约这半年向内探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