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潜水捕捞
在渔业捕捞中,不少是要求人们进行潜水活动的捕捞作业。琼海市的沙?港一带的渔民群众都常常在晚间潜水下海去“刺鱼”(即用鱼叉刺向鱼身来进行捕捞)。盛夏的傍晚,渔民们头戴水镜,用鱼叉挑着鱼篓,三五成群地向海边走去。渔民们驾起舢板,向大海深处划去。一路上橹声咿哑,舢板一进入夜渔海区,人们就变得沉默寡言起来。抛锚以后,也不急于下海,而静悄悄地在舢板上,有的擦水镜,有的磨鱼叉,有的装手电(一种橡皮套包裹的用于水底作业的手电),有的则坐在船头悠闲自得地抽烟。渔民说:“鱼儿正在回窝,天黑了才好下海。”大约等了半个钟头,西边天上的晚霞隐去,夜幕降临了。海面终于黑了下来。老渔民把一段椰绳点着,系在一根竹竿的顶端竖在船头,这是“记号火”,夜海茫茫,方向难辩认,挂上个记号,就知道舢板泊在哪里。随后,渔民把鱼篓上的绳子系在腰间,往头上罩好水镜,一手拿手电。一手执鱼叉,悄悄滑下舢板,潜入水底去了。在水底的一个大石洞里,渔民发现了一条“瓜公鱼”,它浑身披红挂绿,头上还竖着一个“肉冠”,象一头小猪似的睡在洞里。渔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潜入水底,他一边用手电对准它的眼睛照射,一边悄悄地向它靠近,瞄准。说时迟,那时快,但见他使出浑身力气,猛地刺去,“突”的一声,鱼体被刺穿了,殷红的血喷出来,染红了周围的海水。“瓜公鱼”拼命挣扎,尾鳍猛拍,把旁边的珊瑚枝都打断了,老渔民一只手死死地撑住鱼叉,另一只手伸进洞里,卡住“瓜公鱼”的两鳃,把它拖了出来。据老渔民介绍,栖在洞里的鱼,只要你不碰它,灯光越靠近它的眼睛,它就越安稳,刺大鱼,要逆着鳞片下叉,如果刺中鳞片,就会影响进叉速度,鱼就挣脱逃走了。还说,如果运气好,有时候还会“一箭双雕”呢!象这种“瓜公鱼”,有时会雌雄同栖,一叉下去,无意中两条都命中了。潜入海水中刺“飞醒鱼”、“七星蟹”也是很有特色的捕捞方式。“飞醒鱼”个体象海棠叶一般大小,淡绿色的身上点缀着许多*褐色斑点。老渔民一边用手电照着它们,一边使劲地拍击水面,他刚拍了几下,鱼群就象醉汉一样,歪歪斜斜,一个个躺在水底不动了。老渔民赶紧潜下去,飞快地挥动鱼叉,一下一个,就像穿树叶一样容易!一口气上来,已经穿了一大串了。老渔民说,这种鱼最怕水响,一拍水,它们就贴贴服服地卧倒在海底,听任摆布了。可是捉拿时得格外小心,它背鳍上的刺很厉害,被它刺到一个手指,整只手就会痛得不能弹动呢!鱼叉不仅可以刺鱼,还可以用来敲打水下的动物。老渔民潜进水底扭亮手电照射时,发现岩石洞穴里躲着一只“七星蟹”。老渔民不慌不忙,用鱼叉轻轻的往它的身上敲赶,当它慢吞吞地爬出洞口时,老渔民一个箭步上前,便将它生擒了。老渔民说,这种蟹个体大,肉味美,米*色的外壳上印着七颗红点,红*相间,非常好看。别看它笨头笨脑的,可当它趴在洞里时,千万不能抻手去抓。它的力气大得惊人,如果你把手伸进洞里捉它,它那两支蜇脚,倏地把整个身体挺起,你的手就被夹在石洞里啦!海南文昌市龙楼区的宝陵——铜鼓海湾,礁石丛中长着驰名海内外的、被誉为“海味之冠”的鲍鱼。铜鼓岭下海域的鲍鱼为杂色鲍,俗称九孔螺。一年四季都生长,春夏、冬季比较多。但捕鲍鱼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它要求捕捞者不仅熟习水性,而且要敢同海浪搏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意志,每当鲍鱼盛产季节,当地的渔民把小舟划到盛产鲍鱼的海域下锚,便头戴潜水镜,身穿短衣裤,腰挂小网兜,手拿小铁钩,一口气潜到海底去,在海底的礁石丛林中寻找鲍鱼后,用小铁钩把附着在礁石上的鲍鱼轻轻地钩下来,放在网兜里,不多久,他们网兜盛满了就浮出水面,把鲍鱼采捕下来。16世纪,人们发明了一种叫潜水钟的装置二、潜水考古
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发现,离不开潜水考古。水下考古学,是以年法国海*发明自携式水下呼吸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的水下考古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水下考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年9月,国家文物局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设立“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水下中心)并赋予其统筹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等职能。海南文昌宝陵港沉船遗址的潜水调查是一个重要例子。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水下考古研究室与海南、广东两省博物馆的专业人员联合对海南省文昌市宝陵港沉船遗址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目前已经发现南海水平遗存大都位于40米以浅海域,更深海域人工潜水作业难度大,深海考古需要与深海技术携手而行。“南海Ⅰ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南海Ⅰ号”上发现的精美瓷器著名的南海一号考古即是海洋潜水考古的重要例子。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多件。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7年4月,“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启动。年4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联合开展了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调查,为中国深海考古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潜水种植珊瑚
三、休闲潜水游
近年来,随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休闲潜水己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健康生活方式。目前,海南滨海休闲潜水,已经发展成为海南海洋休闲旅游的重要方面,显示着海南海洋文化在海洋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快。年的3月18日,我国潜水俱乐部止式在海南省宣布成立。从此以后,我国的休闲潜水就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开来。当年起步的时候是8个俱乐部,而到了0年的年初,单单是在海南这一个地区就己经发展了24家潜水俱乐部。到现在来看,己经有超过百家的俱乐部注册过了,全海南省的临近海域地区都在积极地将潜水俱乐部进行发展,会员在我国各地区遍布,甚至于吸纳和发展了很多国外的潜水爱好者。潜水体验美。“没有穿戴过面罩和脚蹼潜下大海,人们就不会意识到,每一勺海水里都充满生命。”这是“深海女王”——世界上潜得最深的女人西尔维娅·厄尔博士的一句名言。早在年,这位“美人鱼”科学家就曾来到海南,专程到分界洲岛进行潜水考察活动,对海南岛的海洋环境给予了高度赞赏。海南四大潜水地不可错过。分界洲岛。在这里,游客可以下潜到海底观赏到堪比人间花园的活体珊瑚礁群、神秘的海底沉船、“海底村庄”遗址、“七福神”古神像、珊瑚人工保育平台、飞机残骸和多彩的海洋生物等,也可以下潜到岛屿东面海蚀崖下观赏水下的奇特海蚀岩洞地貌。蜈支洲岛潜水地蜈支洲岛。蜈支洲岛四周海域清澈透明,海水能见度6米—27米,上岛后在岸边稍作停留,你就会发现什么叫海水清澈见底,海底有着保护完好的珊瑚礁,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礁石或者鹅卵石混杂的海岛。亚龙湾“海底世界”。在三亚的潜水点之中,亚龙湾“海底世界”是开发最早的潜水基地之一,目前仍然是中外游客青睐的地方。沙粒洁白细软,海水清澈晶莹,海底世界资源丰富,有珊瑚礁、各种热带鱼、名贵贝类等。西岛。西岛又名玳瑁岛,由于其远离城市,海水污染少,岛上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相比蜈支洲岛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西岛更像个小家碧玉,有秀美的山体、迷人的珊瑚礁,也有清澈的海水、婆娑的椰林和松软的海滩,水上项目齐全,价格相对便宜。产业前景好。由休闲潜水衍生出来的体验式潜水,在世界潜水范围内极具中国海南特色,在中国其它地方不可复制。海南式体验潜水极具特色,每年约有超过万人次在海南体验潜水。海南三亚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体验潜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直接经济效益达1亿多,间接效益达2亿多。可以说,海南独特的体验式潜水对中国休闲潜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考资料
王聪等《海南体验式潜水可持续发展研究》,《体育文化导刊》年第4期。《潜到海底,做一条自在的鱼》,《海南日报》年9月1日A07版。
图片来源:海南日报、新华网、国际旅游岛商报
编辑:吴丹
海南爱心扶贫网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