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爪鱼妹说
你以为地震的时候在水下可以躲过一劫,但其实地震时水下也很危险。
文章来源:SME科技故事;出处:SME科技故事
年,身为潜水爱好者的Hong(网名)经历了他人生中最难忘的场面之一。
当年4月,他从北京飞往菲律宾马尼拉,开始他期待已久的潜水之旅。
在Hong与各地潜水爱好者推杯换盏,交流着彼此的潜水经历时,一阵冷不丁的晃动打破了说笑,望着杯中激荡的饮料,Hong随即意识到:地震了!
Hong在网上展示的震后酒店,一片狼藉
由于余震并不是很强烈,他在三天后决定继续潜水。
8日中午,他和教练一起出海,按计划在较浅的海底(约8米)进行练习。下水20分钟左右,他突然感觉到水中发出了某种特殊的声波,尖锐又刺耳,甚至导致他一阵耳鸣。
就在他准备改变计划提前上浮时,海底的沙地突然剧烈震颤,扬起的泥沙和气泡如同烧开的沸水,能见度瞬间降低。
Hong拍摄到的海底地震景象
海底不断传来细碎的震动声,扬沙弥散,如同雾霾。远处传来沉闷的咚咚声,似乎是海岸的落石砸进了海里…
Hong在网上上传的手机APP截图
出水后的Hong赶紧回到岸上,手机APP显示刚刚发生了一场5.6级的中强震。
那么,地震时的海底,以及海洋生物,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图示海洋剖面结构,可见海底地形的多样程度并不亚于陆地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海洋的基本结构。海底并不是一马平川的,陆地也并不是呈滑梯状从几米过渡到几千米的深海的。从m以内的浅海大陆架,经历较为陡峭的大陆坡,再到海底平原,这其中又有海沟,海山,以及洋脊等结构。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也拥有不同的特征。
因此当不同的海洋环境受到地震的冲击时,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首先,从与人类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近海说起。由于人类对海岸的高度开发,地震所造成的人造设施毁坏,将很容易导致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海中。
地震前后的海岸线形态变化
但是,抛开人类影响,近海生态系统在地震中所承受的风险依然巨大。年,一场7.8级的强震发生在新西兰南岛近海处,地震引发的海啸抬高了珊瑚礁,并永久地改变了海岸线形状。
地震后被抬出水面的浅海海底,可见海草与各种生物附着
这一抬高,轻则,当年,甚至此后数年,捕捞量大幅下降;重则,这次海床抬升将可能永久性毁灭这一地区的渔业,而这原本是此处的支柱产业。
当然,并不是每次地震的影响都会像“直接出水”一样直观。对于珊瑚礁这种脆弱而珍贵的生态系统来说,地震对它的打击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潜水员正在对地震后的珊瑚礁进行观察记录
就像地面上的建筑物坍塌和山体滑坡一样,视海底地形,珊瑚礁主要受到地震所产生的裂缝和滑坡的影响,从而大面积坍塌。此外,剧烈的地震和滑坡的结合会导致沉积物大量扬起。再次沉淀时,它们可能会覆盖在珊瑚礁上,阻碍其吸收阳光,而珊瑚礁则需要阳光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
此外,提到海洋地震,人们往往会联想起海啸这一自然灾害:这是由地震、海底滑坡和火山变形引起的海底突然垂直偏移的结果。当波浪接近海岸和浅水区时,就将由于触及海底而导致海浪高度增加,从而产生“海啸”。
对于远离陆地的海域,根本不存在海啸这一现象
有些深海地震并不形成对海岸有破坏力的海啸,却能悄无声息地造成海中洋流等状况的突变,让处于深海的生物“晕头转向”。
突然出现在日本滨田市河口的大王乌贼,和同月出现在富山县的皇带鱼
不过,地震为海洋“居民”带去的也不全是坏处。
对于远离大陆,相比近海缺少营养盐和有机物来源的海洋盆地,海沟等环境来说,地震或许是难得的“补给”机会。
年发生在新西兰的那场地震之后,研究人员利用沉积学证据,结合数值模拟,证实了对于海底峡谷来说,地震是推动沉积物和有机质从大陆向深海转移的主要过程之一,也是峡谷地貌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百年变化及其长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地震前后照相机所记录的同一区域海底地貌。AB为同一地点,A为震前,B为震后10周;CD为地震后10周,该区域的沉积物状况,D中已有部分明显可见的微生物席
深海的巨兽们也会因地震而“恐惧”吗?海洋生物会乱成一窝蜂吗?海底火山喷发,贯穿海底的裂缝突然出现等景象又该何其壮观?
恍然百年已过,我们仍然幻想着要搭上尼摩船长的“鹦鹉螺号”,为我们的认知也带来一次“地震”。
文章来源:SME科技故事。
本平台尊重版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为了不错过精彩推送,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