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海南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馆建成,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增设南海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系海南省博物馆内设部门之一,负责全省海域内水下文物的调查、发掘、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
海南省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它地处热带,直面南中国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我国先民最先发现、最早开发、持续经营南海的主权实证,在广袤无垠的南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研究、保护、利用好这些宝贵而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水下考古作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手段,其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埋藏在海底的各时代沉船。沉船遗址的形成一般是一次性的,没有考古地层学上的早晚区别。它包含三方面内容,即船体、船货、航海用具和生活用品。水下考古除了需凭借一定的设备器材,保证在较长时间内进行水下作业外,还受水深、能见度、水温、海流、风浪、潮汐以及海洋生物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十二年来,在不断地水下作业实践中,我们这支年轻的团队学习、积累、提炼出水下考古工作规程和潜水安全制度,在本文中作一探讨。西沙水下潜泳调查1、水下考古所涉潜水作业,一般施行免减压水肺潜水方案。水肺英文缩写为SCUBA,意即自携式水下呼吸装置,人们潜入水中,可凭借它来自由呼吸。19世纪30年代,潜水面罩问世,人类跨出了征服水底世界的一大步。但是靠潜水面罩,人们只能潜入10米深的海水中且停留极短暂的时间,这是因为海水深度在10米左右时,水压与大气压(1.03Kg/M2)几乎相等。但每增加10米,水压就增加1个大气压力。如果所呼吸的空气压力高于一般的气压,则人体血液和组织中的氮会高度浓缩;如果压力急速减低,人体器官和血管中的氮会产生*性作用,致潜水者于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海**官杰克·艾佛·古斯塔研制水肺取得成功。他发明了一套送气系统,使潜水员在海底能够呼吸到与地面空气相同压力的空气。之后,经过改进的呼吸器械控制阀,可以按需要自动供给适当压力的空气。这样,潜水员本身的呼吸就可以靠调节空气供应量和吸入肺部时气压的高低来控制。这套器械简单小巧,潜水员带上它,再穿上内有高压空气的背心就可潜至50~60米深的水中。人们凭借水肺呼吸,自由潜入水中,为人类探测水底世界又扩展了一片海域。潜水员使用此种呼吸装置可在水下自由往来,对古代沉船进行定位、测量及打捞等工作,为海洋考古学开创了新领域。水下考古队员全面罩着装
水肺潜水,从水底呼吸方式上,分为开放式(Open-Circuit)呼吸系统和封闭式(ClosedCircuit)呼吸系统,原理都是利用调节器装置(Regulator)把气瓶中的压缩气体转化成可供人体正常呼吸的压力。开放式呼吸系统相对较简单,亦为现时较多人使用的器材,此种系统供应呼吸用气体(压缩空气)给潜水员呼吸使用。封闭式呼吸系统又称循环式呼吸器(rebreather),此系统提供经呼吸循环,充分利用呼吸气里的氧气,延长潜水时间。潜水员使用供气后,系统会将二氧化碳吸收,并重新注入适当氧气,再供应给予潜水员。此类系统可提供压缩空气、高氧(Nitrox)或多种混合气体给潜水员使用。使用不同的气体,可针对不同的潜水时限、深度,以预防潜水员病(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