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
B座西窗志愿朗读者
我们帮他摘下氧气面罩。他笑笑,示意状态良好。回转身,看向流水,深深吸入一口新鲜空气,静静地,一言不发。这是他每次出水后的习惯性动作。这时,不去打扰他,就是对他的感激、敬仰与尊重。视觉中国衣服穿好,他在腿上认真地绑上一把匕首。曾经有一次,他检查水下故障结束,正准备上浮,突然感到脚踝处有渔网一样的东西缠住了,越挣脱,缠得越紧。水下视线模糊,又孤立无援,他唯一办法就是自救:抽出匕首,快速斩断羁绊。他说,出水的那一刻,仿佛重生一次。
他曾跟我们说过,水下能见度低,又有压力,作业时无法直腰,只能靠身体爬行、双手去探测未知障碍物,那就是一只蛙的行走状态。他真希望自己是一只蛙,在水下倏忽来去,轻松自在。但事实是,他在水下是个笨蛙:相比陆地上完成同样的工作,水下要多消耗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体力。水下的他,周围全是水,孤独、无助,却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像蛙那样敏感而警惕。
我们能做的,只有一遍遍帮他检查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然后看着他离船,一点点下潜。水面悄无声息,我们盯着那台水下检测仪,静静地等待,默默地祈祷。
漫长的十几分钟过去,水下传来蛙人的声音:他发现一钢丝缆绳,很长,横亘在闸门轨道及闸室内,缆绳一端系有倒锚。他让我们扔下绳索,几分钟后,通知我们往上拉。绳子上来,带上了钢缆的一头。蛙人也跟着上来了,跃出水面,上船,像一只活泼美丽出水的蛙。3小时后,一根近60米长、直径5CM的钢丝缆和一只重约1吨的倒锚被打捞出水。船闸恢复通航。蛙人悄然离去。
蛙人老熊,今年54岁,是一名资深潜水员,水下作业几千次,今天是最最普通的一次。
完
繁星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yzw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