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贝壳的喜爱,要追溯到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在海南的海边长大,还没学好走路,就已经对这些大海馈赠的宝物着了迷,儿时记忆中的三亚,那片洁白的沙滩上,总是散落着奇形怪状的贝壳,那些造型、纹理和颜色深深吸引了我。儿时的我十分好动,唯有在海边寻找贝壳时,可以在一处一停就是一小时不挪窝。对我来说,手边的每一寸沙子,都可能蕴藏着未知的宝藏。
千姿百态的贝类,这幅画是我年用针管笔绘制的。
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爱好依然不变,只是对这些儿时就深爱的贝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开始通过网络结识了许多相同爱好的朋友,通过对贝壳知识的学习,我更多地了解到,其实世界各地,都孕育着它们独特的贝壳种类,或是圆润光亮,或是棱角分明,或是色泽娇艳,或是粗犷雄壮。每一颗贝壳都诉说着自己不同的故事。它们或是来自潮间带,或是来自珊瑚或者海柳丛中,又或是来自上百米深、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海。
我在观察马尔代夫海底沙地上的一个鳞砗磲。
摄影/赵翼
长大以后,小时候所捡的那些贝壳已经难再满足我的探索欲,我渴望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习性,也希望能够更直观地一睹它们生存时华丽的姿态,是这样的初衷,使我决定考取潜水证书并学习水下摄影。这样,我能够在海底更直观地接触它们,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拍摄,将这些华丽的小生物美好的生活场景展示给更多的人。从最初的三防小相机到现在的专业水下设备,器材在不断升级,经验也一点点积累下来,到如今,我潜水的气泡已经遍及菲律宾、印尼、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帕劳、马达加斯加、厄瓜多尔、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海域,而我手里积攒的数百种贝类的活体照片则是这些海岛留给我最美好的礼物。
玉兔螺(Calpurnusverrucosus)
为了拍摄贝壳,我通常会选择在夜间潜水,这是因为这些神秘的软体动物一般习惯在夜间觅食活动,也只有在这时候,才有更多机会一睹它们的芳容。大部分的贝类对强光都比较敏感,如果使用明亮的手电筒直接照射,它们往往会仓皇逃窜,这时候我的秘密武器就派上了用场,我有一支特殊的对焦灯,它不但可以发出正常的白光,更有特殊的红光模式,贝壳对这种红色的光源不太敏感,因此以此作为光源就可以拍到它们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艳捻螺(Bullinanobilis)
在拍摄贝类时,往往会遇到超小的模特,这时候只靠普通的微距镜头还不能很好地表现它们的细节,这时我需要用到超微距镜头,这种特殊的镜头甚至可以把米粒大小的贝壳拍摄得分毫毕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突出贝壳主体让背景充分压暗,我会选择使用一盏闪灯进行拍摄,在闪光灯前安装一个束光筒,打出点光来突出被摄物,使得被拍摄的贝壳像是在站舞台上一样。在拍摄时,我一般习惯尽量把机位压低,这样更容易拍摄出壳体下的眼神,能够更好地表现贝壳的神态,如果情况允许,正面照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蝙蝠涡螺(Cymbiolavespertilio)在拍摄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看似迟钝笨拙的贝类,有时移动速度会十分地惊人,有时一个拍摄的机遇抓不好,下一秒,你的拍摄对象已经消失地无影无踪,这时的它也许已经偷偷钻进了礁石缝中,再难寻觅,这样的活动速度令人咋舌。因此拍摄时应该尽可能不去惊动它们。
柱头拟鼻螺(Diminovulastigma)有些微小的海兔螺只有几毫米大,稍大的水流都可能将它带走,而离开了栖息地,它将再无法生存,因此拍摄时一定得小心,拍摄前先观察好四周,选择一块合适的位置固定自己,如果需要趴在沙地上,一定注意把脚蹼轻轻抬起,避免扬起沙尘。
地图宝螺(Cypraeamappa)有时候拍摄宝螺时为了使外套膜打开露出美丽的壳体,可以轻轻扇动它周围的水使其打开,但注意一定不要用力,外套膜是十分脆弱易损的。有时宝螺会附着在岩洞的背面,拍摄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有时过度投入容易不小心碰到头,因此拍摄之前务必注意观察好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尽管我常常会仔细观察我的拍摄环境,但当我专注拍摄时,往往还是会发生点小意外,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地拍摄一个爬行中的宝螺,大腿上突然像被钉枪打了一排钉子一般剧痛,回头看腿上,竟是一只夜晚中四处溜达散步的火焰海胆,要知道这可是海胆中扎人最疼的种类之一啊!
白星宝螺(Cypraeavitellus)我拍过的贝壳种类很多,但个人是比较偏爱宝螺的,它们属于腹足纲的宝螺科,是贝壳中最受大众喜爱的,也是唯一一种曾经被用来作为货币的贝类。从接触水下摄影到现在,我拍摄过的宝螺已经有数十种了,它们的栖息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生活在珊瑚礁的凹陷中,有些会在砂石底质的海床上爬行,也有些生活在大块的礁石下。常见的宝螺有黑星宝螺、红花宝螺、初雪宝螺、龟甲宝螺、地图宝螺等,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是夜潜时很有趣的拍摄对象。
中华宝螺(Cypraeachinensis)
宝螺壳表光亮,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然而在生存状态下,华美的壳体总是被一层外套膜所包覆着,形成一个完美的保护掩体,看起来和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难以察觉。外套膜能够从宝螺腹面的壳口中伸出,并向两侧伸展,包裹着整个或者大半个壳体,唯有当其它动物攻击或触碰到它们的外套膜,它们才会因为受到惊吓将外套膜缩入壳内,这时美丽的壳体才得以展现出来。一些宝螺在白天会将活体会完全缩入壳内蛰伏,而在天色暗下来之后它们会将外套膜包覆住壳体借助掩护四处活动。
黑星宝螺(Cypraeatigris),夜间拍摄,外套膜包覆整个壳体。
黑星宝螺(Cypraeatigris),白天拍摄,外套膜完全缩入壳体。宝螺的外套膜千姿百态,表面通常有各式各样的色彩和斑纹,外套膜的颜色可以随着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使它们能够更好地生存,这也给寻找它们的水下摄影师出了难题。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宝螺壳体下的前水管处,有时会伸出两根触须来,顺着触须往下寻找,可以发现它们的两只小眼睛,与拍摄其他小生物一样,拍摄宝螺时,如果能够把握好它的神态,照片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阳刚芋螺(Conuscircumcisus)芋螺也是潜水时较为常见的一种,属于腹足纲的芋螺科。这种贝类呈圆锥形,末端水管沟有一个很小的开口,可以从这里射出一支“*箭”,麻痹靠近的鱼类或其它的软体动物等并以之为食,是贝壳中少有的掠食者,也是海底最致命的*物之一。芋螺的*液与*蛇相似,属于蛋白质*,中*后会四肢无力,精神涣散,因此通常拍摄时最好注意与之保持距离。
??????织锦芋螺(Conustextile)?????有一种芋螺拥有与习性十分相称的冷酷名字——杀手芋螺,它们的壳口很广,可以捕捉和自己体长相近的鱼类,我曾亲眼看见一只足有十厘米长的杀手芋螺趁着小鱼不备,将其致命的*液通过进化成箭状的齿舌刺入猎物体内,再用足将猎物包覆起来,直至它们停止抽搐不再挣扎。值得一提的是,它们的“*箭”使用一次就会断掉,并且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再生,也就是说它们在猎杀猎物时必须做到一击毙命。
蜡*芋螺(Conusquercinus)与宝螺不同的是,芋螺一般生活在沙质的海底,它们的外壳上常常包覆有厚厚的壳皮,而壳皮上则附着点缀着珊瑚或帚虫等小生物,这些点缀将它们伪装成一块再普通不过的礁石,也让它们能够出其不意地*杀猎物。芋螺同样也生活在热带海域,壳体上通常都分布有绚烂的花纹和美丽的颜色,或雍容华贵,或清新淡雅。常见的种类有织锦芋螺、大理石芋螺、海*上将芋螺等。
唐冠螺(Cassiscornuta)大法螺和唐冠螺是贝类中的大块头,它们也肩负着维护水下生态平衡的重任,它们是海底的珊瑚杀手——棘皮海星的主要天敌。而近年在中国南海,由于大法螺被大量地捕捞,棘皮海星迅速泛滥,带来直接的后果就是海洋荒漠化。事实上如今在东南亚沿海潜水,也很难看到这些珊瑚保护者的身影了。
库氏砗磲(Tridacnagigas)
贝类庞大的家族里还有许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