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个是我们净土十三祖印光法师念佛的心要,八个字“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也就是无住而住,这个时候你就成功了。
因此,修行要成功,要成就,第一步就是要让心回家。第一步如果错了,后面你就步步都错了。让心回家,就是回到了不生不灭的生命本然纯净状态,在那里安住。这个时候所有的颠倒都开始结束了,颠倒不会再增长了,虽然原来的颠倒还在,但它慢慢地就会消了,“理需顿悟,事乃渐修”。我们的生命之流就开始逆转了,在生死之流之中就启动了涅槃之流。所以,让心回家是很重要的。心没有回家,不管你念多少佛号,还是生死轮回之流,而没有开启涅槃之流。要启动涅槃之流,先要让心回家,这个时候你再来提起佛号,再来修禅观都会成就,无论你修净土、修教下、修律宗、修密宗都能够成就。这个也就是《首楞严经》所强调的“以不生不灭的真心作为本修因”,《首楞严经交光疏》,还有我们圆瑛法师的《首楞严经讲义》,都把这个讲得非常透彻。“以不生不灭的真心作为本修因”。
所以我们看第二个图表,在旁边刻意标了“生命本然纯净状态是不生不灭”,“五蕴身心是生灭变化”,所以要以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心来起修。因此,对于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人,我们建议一定要禅净双修。
很多人一听到禅净双修,我就知道他又理解错了。他会理解成什么呢?他还会引经据典,振振有词地说,永明延寿大师当年就作过一个《禅净四料简》“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有些人以为说,哦,这个“有禅有净土”就是禅宗也修一下,净土宗也修一下,参话头也参一下,阿弥陀佛也念一下,这样就叫做禅净双修。你错掉了,不是这样的。这个“有禅”不是禅宗,禅不是禅宗,禅是指生命觉醒,生命就是价值,也就是指的“让心回家”。先让心回家,这个就是有禅;再来念阿弥陀佛,这个就是有净土了。以净土为主,以让心回家作为前奏,作为基础,这样才是禅净双修,不是说叫你去参禅打坐,不是叫你去参公案,那样想就错掉了。所以真正修净土的人要禅净双修,就容易解脱,容易比较有把握生净土。那么,生命就是最大的价值,既然连这个摩尼宝珠你都得到了,你哪里还会去贪求那些小小的人天福报呢,不会再贪求了,都是随缘了,这时候心就安了。所以,一定要知道,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之中,你选择什么行门,影响并没有那么重大,倒是你用什么心态来修学这个法门,才是决定性的关键。因此,用禅的心态,用生命觉醒的心态来念佛来求生净土,就能够万修万人去,如虎添翼,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我们看图表3:涅槃三德。
最上面这个是法身德,右下角是般若德,左下角是解脱德。你看,由法身德到般若德,法身不痴即般若;由般若德到解脱德,般若无著即解脱;由解脱德到法身德,解脱寂灭即法身。你看这个涅槃三德,这个图也叫做涅槃三点,也叫做“伊”字,唐密里面把它叫做“伊”字。涅槃三点呐,这个就把所有的真正修行解脱的最内核的精华都融括起来了。佛为什么会有这个三德?这个图就包含在其中了。法身德是心体,是空性;般若德是心相,是明性;解脱德是心用,是觉性,觉知力呀。
一切佛法,我们知道都可以归纳为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八正道里面正见、正思维,属于慧无漏学;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无漏学;正精进就是你修戒定慧都需要的,她通于三学;正念、正定就是属于定无漏学。为什么八正道里面,这个正见要排在第一,因为正见是解脱的开始。
正见是解脱的开始,而根本的正见就是“法身觉了”,就是“生命就是价值”。觉了什么呀?觉了自性清净法身,但还没有证得离垢妙极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法身觉了就是法身不痴,这个时候般若智慧才现起了。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生智慧,法身觉了能生智慧!为什么我们难以生智慧?我们学了很多佛法的知识,但是没有真正生起佛法的智慧,因为智慧不是在知识这个层面,智慧是鲜活的呀!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法身不痴即般若”。当你生命觉醒的时候,当你法身觉了的时候,你的般若智慧才现起来了,用天台宗的话来说就是空观,空观智慧。般若无著即解脱,用般若智慧来观照,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都不执著,这个就是解脱。从空出假,度如幻众生,这个就是假观。然后,解脱寂灭即法身,证得了离垢妙极法身,圆满成佛而无所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个就是中观。所以,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观就在其中。
从本经来说,法身德就是指法身父母,只有内在的法身父母觉醒了,你才能够真正地度现世父母,才能够乃至于度七世父母,也就是度一切众生。所以最大的孝,我们都知道了,对不对?《莲池大师七笔勾》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那是讲什么呀?那是讲解脱德的父母,你怎样帮助你肉身的父母,让他们能够解脱“亲得离尘垢”,这是解脱德的父母。还有般若德的父母。什么是般若德的父母呢?你的智慧现起来了,那也就是说什么,方便以为父,智度以为母,这是般若德的父母。最根本的源头是什么呀?是法身德的父母,就是生命觉醒。
所以,我们一直追溯,一直追溯,你就知道怎样可以解脱。《盂兰盆经》的精要在哪儿,就是从我们这个目标开始,我们的目标是要帮助我们今生的父母、肉身的父母能够解脱,“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这样追溯,这个就需要般若德的父母,那也就是“方便以为父,智度以为母”。般若德的父母从哪儿来?从法身德而来呀!要法身觉了,“法身不痴即般若”,所以生命就是价值。法身父母首先觉醒过来,这个是孝道的根本,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你只有明了这一点,你的心才能安。你只有明了这一点,对于一切法门,你才恍然大悟,知道怎样修,你很有把握,能成就,再也不会迷失了。所以,信心建立在哪儿?建立在理观基础之上,不是建立在感应基础之上。这世间无常变化,你今天有感应,明天没感应,那你不能够说今天有信心明天没信心,那你永远都修不上去呀,你首先理路要贯通。所以,我们对于三身父母都明白了,这个就是真正地懂得了孝顺和报恩的深义。
好,我们就把《佛说盂兰盆经》的三殊胜讲圆满了。
三、《佛说盂兰盆经》
(一)经首玄谈
我们先来说总释经题。《佛说盂兰盆经》中“佛”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佛”的解说,大家就听得很多了,有始觉、本觉、究竟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等等,众所周知,我们也讲过多遍了。“说”就是宣说,佛以八音四辩,四无碍辩来观机施教,启发大众的孝心。不但是孝顺现生的父母,而且超度七世父母;并且最根本是要顺从法身父母,悟后起修,成就圣道,令佛喜悦。因此,这个“说”又通于“悦”,喜悦,佛陀很喜悦而把这个妙法说出来了。“盂兰盆”,“盂兰”是梵文,翻译为倒悬,或者是救倒悬。“倒悬”两个字其实是出自于《孟子》,《孟子》这本书里面有提到,描写一个人很危险。“倒悬”就是什么呢?是把脚吊起来,头朝下,脚朝上,给他吊起来,而这个吊在空中的绳子又很小,随时可能断掉,当然这个就很危险了,这个叫“倒悬”,描述危险的境地。“盆”是供器。“经”就是契经,上契诸佛所证的妙理,下契群生得度的机宜。“经”又可以翻译为贯摄常法,或者绳墨义、涌泉义等等。这个我们都说了很多遍,也不再重复。总合起来佛是人,盂兰盆是法,本经是属于七种立题里面的人法立题。
第二就是启教因缘,启教因缘就是目连救母,众所周知,也不说了。
第三就是藏乘所摄。本经在三藏——经藏、律藏、论藏里面不但属于经藏(修多罗是经藏,经传定学),而且“孝名为戒”也是律藏,所以她很特殊,既是经藏又是律藏。本经在五乘佛法里面,你看五乘,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这样在五乘佛法里面,她属于第一的人天乘佛法,也属于第四的菩萨乘佛法。
第四就是辨定宗旨,就是理论上你通达了,接下来怎么修呢?实修的宗旨。当然我们蕅益大师把这个体说得很深,汇归心地,自性三宝为体,这个实修的宗要就是孝顺和报恩,要知道孝顺和报恩是两个法门。孝顺,儒家讲孝顺只有今生今世,佛讲孝顺是生生世世。你看儒家,如果你的父母走了,你当然还会追思,但是你不知道他去哪儿了。但是佛家,你看目连尊者,他的母亲走了,他用神通力去观察,在饿*中去救拔她,所以佛家的孝顺不单单是通于三世,而且通于无量世。那么报恩,其实就是讲生缘慈、法缘慈、无缘大慈。怎样来四恩总报啊?也就是经中所说的孝慈,当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这是辨定宗旨。
第五就是显明力用。显明力用就是拔苦与乐为力用。本经讲在僧自恣日,佛欢喜日来供佛及僧,仗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可以使七世父母脱离恶道之苦。比如目连尊者之母,做了盂兰盆供,马上就能够脱一劫饿*之苦,这是拔苦。与乐,与乐就是从人天乘来说,就是与生天之乐,拔饿*苦与生天乐;从菩萨乘来说是解脱寂灭即法身,证得常寂光成佛之乐,与成佛之乐,所以拔生死苦与涅槃乐。经上讲入天华光,要知道这里面其实不是讲说生天道,人天乘,当然是说目连的母亲脱离饿*苦生到天上去了。但是,从究竟义,从菩萨乘来说,你要知道那个是净土,入天华光净土。净土里面有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乃至于常寂光净土,这个入天华光的光就是指常寂光净土。所以,这个经其实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圆人说法,无法不圆。
第六方面就是三种译本。第一种译本就是我们现在学修所采用的,也就是《盂兰盆经》最早的译本,西晋时候竺法护所翻译的译本。竺法护是西域月氏国人,“世居敦煌”,世世代代都住在敦煌,八岁的时候就出家了,每一天“诵经数万言”,每天读经典,要读几万字,而且基本上就能背了,这个智慧很了不起。“志弘大道,随师西行,遍通西域三十六国语言文字”,很有智慧。你看,我们现在学种语言好难,人家跑去就学会了,整个西域三十六国的语言文字都很精通,当然也包括了梵文。然后携回大批梵本,带了很多梵文经典回来了。
他翻译的经典比较著名的有《光赞般若经》、《正法华经》。《正法华经》这是早期的译本,后来鸠摩罗什的译本是《妙法莲华经》。还有我们本经《佛说盂兰盆经》等等佛经一百六十五部,是西晋时代最伟大的译经家。所以,我们这个目连寺除了要专门设目连殿,弘扬孝道文化和目连文化之外,其实是很有必要把我们竺法护译师的这个像可以塑一尊,这样就非常好了,因为他是西晋最伟大的,而且是我们佛法初传中国早期做出了重大影响的译经家。一位是竺法护,再一位就是安士高,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译经家,所以竺法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
我是很赞叹,我们的寺院不要千篇一律。在汉传佛教,寺院到处都一样,山门、天王殿、大殿、藏经楼、斋堂、客堂,这样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每个寺院都形成自己的弘法特色,专弘一法,这样百花齐放,才是真正正法久住。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每一个寺院都能够专门弘扬一种特色法门。你看,目连寺专门弘扬目连法门,灵泉寺专门弘扬药师佛法门、健康禅,这样就对了。而且建筑上也形成特色,除了常规建筑之外,搞一点有特色的建筑,这样都是非常好的。
第二种译本就是法炬法师所翻译的名为《灌腊经》。因为经里面说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所以叫《灌腊经》。
第三种译本名叫《报恩经》。
好,我们接下来就看经文。按照道安法师的分法,是所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从第五页的“闻如是,一时佛在”一直到第五行“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到这里就是序分;底下“目连大叫”到了第七页的第五行就是一个“苦”字,“得脱一劫饿*之苦”就是正宗分;然后,底下从“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一直到最后“四辈弟子,欢喜奉行”是流通分。这个三分先搞清楚。
(二)序分
1.证信序
我们先来看序分。序分可以分为通序和别序。通序也就是证信序,这是一切经典都有的了。别序就是发起序,就是本经发起的因缘。我们看经本。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这个是经首六种成就,作为证信序。“闻”是闻成就。“如是”,是信成就。“一时”,师资契合之时,是时成就。“佛”是说法主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所成就。还有一个众成就省略掉了,但是我们看最后“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这个其实也就是与会大众的众成就了。经首六种成就讲过很多遍了,我们也就略过不细讲。法师们讲经,老是喜欢讲:哦,这个祇树给孤独园怎么来的,然后就有很多很多故事了,等等。这些我们也讲过很多遍,大家应该也听过了,也就不细讲了。我们要讲一些大家没怎么听过的,或者是修行那些紧要地方。因为天气这么热,大家难得聚在一起,老是炒现饭,说来说去就没有意思了。修行那些最紧要的地方,就要提醒大家,让大家修行能够真正上路,今生能解脱,这个才是关键。
2.发起序
再来看发起序。发起序分四个方面:
第一是“得通报恩”。目连尊者首次证得六神通,成就阿罗汉道,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报父母恩。你看,这是个很孝顺的人,为了报亲恩,为了孝顺来出家,出家证阿罗汉果,首先想到的就是以神通力去报父母恩,这是“得通报恩”。
第二就是讲“乘通觅母”。想报恩,所以乘神通力去寻找自己的父母在哪儿。
第三就是“悲愿救度”。前一段时间有播放一个小孩子的电视《爸爸去哪儿了》、《时间去哪儿了》,很多小孩子很喜欢看。湖南台还专门找了很多小孩子到怀化,湘西呀,到那些农村里面去找鸡蛋、去做饭呐,专门搞这些,小孩子们就很喜欢看。我也经常在高铁上,听到小孩子唱那个主题歌。这个也是讲目连尊者用神通力来找他妈去哪儿了。乘通觅母啊!找到母亲了。哎哟,看到母亲这个惨相啊,在饿*道中“皮骨连立”,所以就“悲愿救度”!
第四就是“难转定业”。目连尊者自己有大神通,看到母亲在饿*道里面,饿得皮骨连立,但是因为业力,那么长时间,多生累劫都没吃饭,水都喝不了一口,但是她就不死,为什么?因为业力吊着呀。你感了这个报,这个业力就会折磨你。这个*道的众生寿命很长,他以人间的一个月当作一天,按照时间来计算寿命要有五百年,不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年,它一天就等于人间的一个月,(所以是初一、十五才供,刚好就是人间吃早餐、吃午餐的时候),这样长的时间来受苦!而且水也喝不了一口,“皮骨连立”,很可怜,这个惨状啊!所以,目连尊者想去救母亲,但是他失败了。他用神通力装了一钵饭,去布施给他的母亲,去供养他的母亲,去赡养他的母亲,但是母亲拿起来就变成火炭,就吃不了了,所以救度失败,这个叫“难转定业”。救度失败以后才想到,才赶紧跑回来求佛陀教方法,怎样能够真正救我母亲呀?
⑴得通报恩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大目犍连是摩揭陀国的宰相之子,当时印度有十六个强国,还有很多的小国家。那十六个强国之中,最强大的就是摩揭陀国,她的首都是王舍城,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来讲法。还有一个是西北印度的憍萨罗国,首都就是舍卫城,佛陀也在那里住了二十多年讲法。你看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主要时间就在这两个国家,其他都是路过,停留一下,住的时间不长。
目犍连就是摩揭陀国宰相之子,他原来和舍利弗尊者两个都是学外道的,他们的师父死了以后,就这两师兄弟带领着一个修行团体。后来,他们遇到了五比丘之一的马胜比丘,就来随佛出家,他就成为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舍利弗尊者就成为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他成就了六神通——关于目犍连尊者神通的故事也有很多,这里面就是讲他始得六通,他刚刚证得六神通。六神通包括:第一就是天眼通,第二就是天耳通,第三就是他心通,第四就是宿命通,第五就是神足通,第六就是漏尽通,五眼六通啊。其实,最关键就是漏尽通,漏就是指烦恼,烦恼断尽了叫漏尽通。六种神通里面,其实最关键的是一定要证得漏尽通,不然的话,就麻烦了。为什么呢?你看,如果你漏尽通没有证得,你心里还有烦恼,烦恼很重,但是你证得天耳通,你就糟糕了。为什么?在一千里之外有个人正在骂你,你没有神通你是不知道的,心里面很开心。但是,你有神通以后,你有天耳通就烦恼了,到处骂你,你都听到了,这就糟糕了。所以,漏尽通是很关键的。其实大家学佛法要圆融,一定要知道,现在我们人类每个人基本上前五通都差不多了,就没有漏尽通。所以你要学佛法,关键是只要修漏尽通就好了。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前五种能力都有了,人类借助科技的力量,科技的工具都可以达到,所以最尊贵的是第六种漏尽通。比如说视频会议,我们现在不管多远,这个地球是个村庄,不管多远都可以开视频会议,视频会议有图像有声音,可以说就是天眼通、天耳通,还不单单是电话、手机,这个是天耳通。比如说测谎仪,情报部门、公安部门有一种测谎仪,就可以测出来你是不是心口不一、你说的是不是假话,就把你的心看透了,这个就是他心通。还有,你看那个基因组测序,这个医疗方面,现在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提供一个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把你的基因,做基因组测序,看你有哪些基因缺陷。这个基因的缺陷从哪儿来?从你宿世的业力来。所以,可以从基因组测序,从基因看出宿世的业力,这个就是宿命通。然后,你看我们搭乘飞机、航天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这个就是神足通。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科技日新月异,它的根源是什么?它的根源是人类的智慧;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什么?人类智慧的根源是生命力。人类生命力的神通妙用,成就了科技的日新月异;而佛法最珍贵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断尽烦恼,得到究竟圆满的幸福,得到成佛之乐!
好。再看“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目连尊者是为了报父母之恩而出家,现在刚刚证得六神通,成就阿罗汉道,就想用神通力看已经过世的母亲,原来他不知道母亲去哪儿了,现在有神通了,所以就可以用天眼通,用神通力来看过世的父母亲神识转生到何处了。并且找到以后,想来报父母恩,报答母亲十月怀胎、三年乳哺的深重恩德。
母亲不但是用乳汁来养育我们的肉身长大,而且我们最早接受到的教育也来自于母亲,这个叫母教。所以我会建议,居士们结了婚生了小孩子,如果条件允许,女方做了母亲,最好应该在小孩子生下来以后,三年之内不要去托付给保姆带,三年之内应该自己专门来带,这样就非常好。为什么呀?因为一个是跟父母的亲情建立起来了,长大以后心理状态就健康。如果母亲没有亲自带,把他托付给保姆,或者托付给祖父母、外公外婆,这样这个小孩子推来推去,他就没有安全感,就会形成一个心理疾患。有一些是不推给长辈去带,如果夫妻两个都要上班,都要干活儿,都要挣钱,小孩子就给保姆带。也有问题,为什么呀?保姆的文化、保姆的学识修养,一般比不上父母。这个三年之内,一直让保姆跟小孩子在一起,那这个小孩子也就是保姆的水平,不代表父母的水平了。
我就看到过很多这种情况,我们有居士,夫妻两个都是居士,都在大学里面做教授。但是他们都忙于搞教研,都不愿意带小孩,就请了一个保姆,说三、四千块钱一个月。保姆从山村里面过来,然后发现麻烦就来了,小孩子长大以后,肯定不是教授水平,而是保姆的水平,这个就很糟糕了。
所以,如果条件具备,母亲要辞工三年,三岁以后就没有事了。如果学过幼教心理学就会知道,三岁以后呢,孩子的心理就基本上形成了,所谓“三岁看八十”,三岁以后就没有关系了,可以上班了,小孩子就没有问题了。还有一个,其实小孩子跟父母之间要多一些肌肤的接触,因为他有能量的交流;那保姆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个能量交流的,或者说有也是在很低状态下的能量交流。所以,一定要知道,三年乳哺,不是说三年都在给他喂奶,不是啦,你喂几个月就好,但是关键是什么呀?关键是要三年一直带着,这个叫做母教。印光大师特别特别重视母教,民间通俗也有一句话,叫做“一位好母亲,幸福三代人”。
我们来说一个古老的印度的故事好了。这个故事叫做“非圣勿执,离悟无欲”。
很久远以前,印度有一位王后,这位王后叫做玛达拉撒(Madalasa)。玛达拉撒是一位已经开悟的圣人,但是和光同尘,人家看不出来她是圣人,但是其实她心已经开悟了。她嫁给国王以后呢,给这个国王一连生了七个儿子,两年生一个,一直连续生了七个。每个儿子生下来以后,这个王后都会把生命的真理,用摇篮曲的方式唱给婴儿听,她一边摇摇篮一边就唱歌,唱的歌的内容都是生命的真理。比如说:你的本性是清净的;你的本性是本不生灭的;你的本性是世间任何污秽的东西都污染不了的;你的本性是不被这个无常世界的幻象所迷惑的。这样一边摇摇篮一边就给他唱这些歌。然后用摇篮曲来提醒这个婴儿的灵性生命,提早就给他唤醒——在刚刚生下来,零岁到两三岁之间,就把他的灵性生命唤醒了。这样在肉体长大以后,他就不会迷惑了。在他肉体长大,被世界诱惑以前,不要忘记自己的本性,时刻这样来提醒他。因此,她生的七个儿子,每一位都是长到十岁了,就坚决要求——父母亲拦也拦不住——坚决要求要去离家修道,相继都去离家修道去了,不愿意当国王,而要当圣人。
这样七个儿子都这么去了,终于当第七个儿子也离家修道,挡也挡不住的时候,这个国王就爆发了,国王就忍受不了啦,他就向王后抱怨说:哎呀,王后啊,求求你了,我们现在都是中年人了,不小了,你看你生了七个儿子都去出家去了,我走了以后这个王位由谁来继承呢?我们这个国家怎么办呢?你能不能够再生一个儿子,能够继承王位的儿子,不要再去修道的儿子了,你能不能再生一个呀?这样反复反复说,说久了王后也就同意了,说那好吧。
因为确实他们两个也是中年人了,四十多岁了。王后同意了,当第八个儿子诞生以后,这个王后就从零岁开始——她不是最擅长的就是把她证悟的生命真理,用摇篮曲来唱出来吗,她就把这个摇篮曲改了,再也不唱那个生命的真理了,再也不唤醒生命了。而是给他唱什么呢,而是教导这个婴儿为君之道。怎么样做国王啊,做国王要做一个明君,要做一个仁君啊;要为人民服务,要保护老百姓,不要横征暴敛,要布施救济贫苦啊;要做国家的监护者,不要做所有者等等,这样一直唱。我们这个佛教里面有一个《君主教言论》,有些应该学过,《君主教言论》、《大臣教言论》、《水木格言》中有很多这些人道的佛法,都是非常好、非常通透的。就专门唱这些君主教言,怎样做一个好国王。
渐渐地,这个小孩子就长大了。一岁的时候,做周岁这个国王就给王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勇士国王”,长大以后做一个大勇士,守护这个国家。这王后就说,哎呀,宇宙所有的生命力都是圆融一味的,她是完整的,没有分开来,所有的生命力就是一股力量,是流通遍满于一切万物,遍满于一切有情众生,生生不已,这样是宇宙的生命力。什么意思?知道吗?你看,宇宙的生命力形成我这个身体,她是用完整的宇宙生命力,不是说用一部分生命力就好了。生成大家的身体,生成每个人的身体,她都是完整的,用整个宇宙的生命力,不是说你分一部分,我分一部分,我们大家都分一部分,不是这样的。而是每个人都是完整的宇宙生命力。
你看它长成一片叶子,它不像我们人一样,哦,这个叶子不重要,我们人最重要,这叶子就不要用全力了?不是。它生成一片叶子也是用全力,也是用完整的生命力去生成一片叶子,没有大小之分,没有分别心。凡夫为什么会轮回?因为有分别心,认为这件事重要,那件事不重要,但是宇宙的力量不是这样的,每一件事情都重要。人当然重要,一片树叶也重要,一只蚂蚁也重要,都是有完整的宇宙生命力,所以这个宇宙生命力圆融一味,流通遍满于一切万物和有情众生,生生不已。
大家如果学禅宗,一定学过石头希迁,我们南岳南台寺的开山祖师的《参同契》,这是曹洞宗参禅开悟的最重要的典籍,很多让你能够明心见性、瞬间顿悟的法就在其中。比如说,《参同契》其中有一句“枝派暗流注”,什么是“枝派暗流注”?就是我刚刚讲的这个意思,无论她长成任何东西,都是完整的宇宙生命力去形成她。这样是枝派暗流注,圆融一味,生生不已。
所以,你看你给他取名为“勇士国王”,那有勇士就有弱者,有相对的弱者;有国王就有臣民,这样你就把她分开来,变成二元对立了,生命的能量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你这个名字取得不好,干脆就给他取名叫阿拉可吧。阿拉可没有明确的所指,但是他就可以表示完整的宇宙生命能量。国王觉得这个王后很有智慧,也就同意了。因此这个阿拉可王子长大以后,果然他也就不求出家了,成为一位明君,一位仁君,一位圣明的仁慈的君主。
然后玛达拉撒王后在临终以前,她就专门为了教诫儿子,而且知道儿子将来生命中会有波澜、会有波折,因此她就给儿子留下一个智慧的教言。你看母教很重要,不但是教我们学校的一般的知识,而且教我们生命之道、为人之道,这是根本的教育。王后就专门做了一枚戒指指环,写了两句话就放进去了,然后交待给阿拉可王子说:以后你遇到了人生的大逆境、大困难的时候,你再把这个指环打开来看,平时你就不用打开了,王子也就答应了。
果然这个国家在阿拉可国王的治理之下,*通人和呀,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得非常幸福,国家也财富具足。但是,多年之后有一个不幸发生了,他的邻国垂涏阿拉可国王巨大的财富,因此率领*队悍然入侵。在最危急的时候,阿拉可想起了母亲的遗训,就把那枚指环打开来,因为母亲临终以前赐给他的指环,他一直带在身上,当作最重要的宝贝,但是从来没有打开,现在就要听受母亲的智慧遗言、教导,所以打开这个指环。发现里面有张小纸条,只写了两句话,也就是“非圣勿执,离悟无欲”。
其实,对于我们学佛的人,这两句教导也很重要。第一句话“非圣勿执”,勿执就是不要执著,就是告诫我们说一切不执著,对于念头不要执著,对于一切相不要执著,一切都不要执著。如果你没有办法做到一切不执著,那就怎么样?那就去执著奉行圣道,你只可以执著一点,就是你执著于坚定地奉行圣道,求解脱修佛道。
第二句“离悟无欲”,就是你什么欲望都不要生,生了欲望就放下;如果做不到,你就把它引导成为一种悟的欲望、解脱的欲望。如果你做不到的话,就引导它成为开悟解脱的欲望吧。既然你离不开欲望,那就干脆找一个终极的欲望。你看,你本来就可以得到整个的大海,为什么你死死地,只是去抓住大海中间的一个小小的水泡不放呢?而且这个小小的水泡很脆弱,随时可能破灭。
会潜水的人都知道,台风来了的时候,海面上惊涛骇浪,虽然海面上是狂风巨浪,但是海洋的深处是宁静的,它是如如不动的。但是大多数的人只看到表面的风浪,其实我们也要知道,我们不要被五蕴身心的风浪所迷惑、所动摇,我们要看到生命的最内核,她是本自清净、如如不动的。所以,我们修行首先就要潜下去,做一个生命的潜水运动员,潜到生命的最深处,一探究竟,看到如如不动的生命本体!
所以我们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文化和文明体系,一切的圣贤的证悟,都是来自于生命的内在。因此,我们不要只顾流连于五蕴身心的世界,因为那样的话,你的心就会随着境界而起伏,你作不了主,这个是佛法为什么要说诸法无我呀!为什么要说诸法无我?因为你作不了主啊,生命的快乐与痛苦,你自己作不了主,而是由业力来推动,惑、业、苦,轮回不息。为什么会有迷惑?因为你只看到了表面的五蕴身心,所以你就迷惑了。有迷惑你就造业,造业你就感苦果了,所以你要穿透五蕴身心的迷雾,要让心回家,这样就看到了生命的最内核,所以要让心回家。
让心回家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你脱离了世界,但其实你是得到了整个世界。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你看他放弃了皇太子的所有的荣华富贵,出家修道。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如果他不去出家修道,再过七天他就可以做转轮圣王。但是,他愿意去出家修道,他舍离了世界,但是全世界的人反而都来追随他。你看,现在的我们,乃至于在两千多年以后,都在聆听他的教诲,接受他的教导,去照亮自己的心,而后代代圣贤辈出。因此,让我们真正地聆听,并且奉行这一位母亲的教导,也就是刚刚讲的八个字“非圣勿执,离悟无欲”。
(未完,明天继续分享)
往期推荐
佛说盂兰盆经学记(二)
佛说盂兰盆经学记(一)
地藏菩萨本愿经——寺院唱诵
浓情七月,孝亲报恩,您准备好了吗?我们携手按下启动键!
从目连救母看定业如何难转
目连启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