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上课本图文加餐上
TUhjnbcbe - 2021/12/17 15:39: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个医院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第一单元0春(略)

02济南的冬天

▲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水墨大明湖。

图源“地道风物”摄影/谷忠民

老舍(-),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

更多老舍先生的介绍可以回顾《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下课本图文加餐(上)》0北京的春节

老舍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93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93年4月出版)。

济南,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省中部、华北平原东南部边缘,是山东省省会,山东省*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

▲层峦叠嶂的济南南部山区。

图源“地道风物”摄影/周云云

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济南八景闻名于世,是拥有“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的旅游城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雨果你三年级的人教版第八册课语文课本中也有老舍的《趵突泉》一文,还记得否?

课本上的济南

“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

——人教版小学课本中《趵突泉》

▲俯瞰趵突泉公园。

图源“地道风物”摄影/吴学文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人教版初中课本里《济南的冬天》。

▲银装素裹的百脉泉公园。

图源“地道风物”摄影/王啸,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泉城》

▲24小时免费开放的天然矿泉水。

图源“地道风物”摄影/吴学文

因济南市内有大量泉水的分布,所以又有“泉城”的别称,济南城区内泉水数量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其泉水总数不止七十二处,仅市区的泉水数量就超百余处。其中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百脉泉五大泉群是济南市泉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时,济南可谓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济南的泉水、山地、湖泊、河流和城市组成了一幅独特的风景,

▲济南老城与泉群分布。

图源“地道风物”制图/王跃

为什么济南会有这么多的泉水呢?泉是指地下水天然出露到地表的地点。地下水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我们称为“潜水”,比如我们从地表往下挖,挖一个洞,然后水就会渗出来,这个地下水属于潜水,潜水是不会形成往上喷涌的泉水的。第二类是地下位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我们称为“承压水”,由于承压水没有自由水面,因而承受一定的压力,一旦出露地表,就会使压力释放,从而喷涌出来,形成“泉水”。济南地区之所以泉水众多,和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质构造有关系。济南的地势南部高北部低,由南向北倾斜。

▲冒冒冒个不停的泉,是这样形成的。

图源“地道风物”制图/王跃

从地质方面来看,济南市刚好位于一个落差近米的单斜构造中,岩层也是南高北地倾斜,这种单斜构造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岩层由南往北倾斜,使得岩层中含水层里的水也会往地势更低的北部汇聚。而济南地下的岩石多属于可溶性的灰岩,在漫长的地质演化中,形成了大量的地下暗河,这些暗河也成为了输送地下水的管道,最终位于济南市区地下的大量承压水,顺着连接地表的裂隙上升,形成了众多的泉水。

课文中“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大概就是上图这样吧

03*雨的四季(略)

0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碣石小考

爸爸小时候有付扑克牌,每张印一位中国著名诗词人及代表作。我记得曹操的就是《观沧海》。不过这么多年来,这名篇我或读或看也有几十遍了,却也从未想过观沧海到底在哪里观。只是从开篇第一句“东临碣石”,觉得大概也许可能在山东某地吧。东向大海么,那这海就是*海或渤海了。现在看自然是想当然了。

这碣字本义为齐胸高的石块;引申义为刻石中的一类形制。“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资料说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故后人也有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的。那么问题来了:曹操观沧海时到底在哪儿呢?是站在一块临海的圆石上还是站在一个名叫碣石的山顶上呢?

碣石具体在哪,课本注释上虽然写着河北昌黎,其实上网看是有诸多说法的。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北戴河以西;一说在在今辽宁省绥中县西南的海滨,西距山海关约三十里。还有搬出《山海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的,说古*河水流经古碣石山的东侧注入大海。具体在哪没有明示。但为了和曹操的行踪吻合,又说当时入海口是在山海关附近。

此三处中,辽宁绥中的碣石是海中的礁石,首先被我排除了:一方面课本上也写着是山名,一方面让曹操大人站在海中礁石上,安全不说,视野也有限,不如山上站得高看得远。第三处虽然引经据典,但*河入海口的描述让我疑惑。确实,古*河的入海口是在变化的,可*河曾到山海关才入海?我不信。找了张*河入海口变迁图,印证了我的判断:这东汉故道明明在河北山东附近入渤海,即使历史上最北的*河故道也不过在天津周围,距离山海关还远得很呐。

那会不会另有一个碣石山在山东呢?果然,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也有座山峰叫碣石山。再搜地图,位置和《汉书?地理志》等古籍能对上,甚至现在也开发成了碣石山3A旅游区,并且也自称是观沧海的所在。好吧,候选也算他一个。

现在“候选山”剩下了河北队和山东队。要继续定位碣石山的确切位置,看来还是要从史书找依据。首先观沧海的历史时间是年曹操北征乌桓(huan)后,这点无论课本还是网上都是共识。

所谓乌桓,亦作乌丸,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公元年,曹操与袁绍爆发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战后袁绍实力大损,仅在一年之后再败于曹操。袁绍之子见大势已去,就投奔了曾与父亲交好的乌桓,曹操与乌桓之间不可避免地展开了激烈战事。结果是“大破之,斩单于蹋顿”、“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降者二十余万口”。也对,打赢了,回来才有空闲和兴致看看风景嘛!

《三国志·魏书》中有四处记载曹操北征乌桓这事,从曹操北伐乌桓的行*、回师路线以及司马懿征辽东行程,可知曹操东临碣石应在孤竹城驻*期间,时间应农历九月末或十月初。因此,碣石应为碣石山,处在孤竹城东面,位置也与史实相合。由此,我认为曹操登临观海的确切地点是河北省东北部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东距渤海仅5千米。考虑到千百年来海岸线的变迁,渤海不断缩小的事实,碣石山当年极可能就毗邻海岸。

注意看地图秦皇岛市北侧有一段长城图标,边上有小字山海关,再往左下就是碣石山。地图黑色是古地名,*色是当代地名。

顺藤摸瓜,找到了《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碣石山“县西北二十里。山势穹窿,顶有巨石特出,因名。”其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峭拔挺俊,海拔米,顶尖呈圆柱形,远望如碣似柱,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因此名为“碣石”。东临大海,自古被择为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地理坐标,为古今观海胜地。历史记载,登碣石山观沧海,不单是魏武帝曹操一人,前有秦皇嬴*、汉武刘彻,后有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齐文宣帝高洋以及唐宗李世民等都曾登临过。这也印证了曹操在此观海的合理性——自古以来就是网红打卡点了!课本诚不欺我!

自此,搞清楚了名篇的来龙去脉:时间上是曹操北征乌桓大胜班师之际,志得意满;地点也确实是观景胜地,海天辽阔;加上曹操自带的枭雄气质,难怪字里行间是豪情万丈,气势如虹。让我们跟着白云出岫(xiù)老师再诵读一遍——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左迁聊开去

关于左迁,百度百科上是非常简单的解释:

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后世沿用之。

既然右尊左卑,那相对的,右迁就是升官的意思了。不过汉是汉,唐是唐,我是依稀记得不同朝代的左右尊卑是不同的,李白的年代一定是以右为尊吗?于是乎我就继续查下去。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单单一个为何尊右,就有五花八门的解释。而对于什么朝代尊右,什么朝代尊左,也没有发现一个全面完整的归纳。甚至同一个时代根据不同的古籍记载或者不同的出发角度,也有的尊左,有的尊右……

譬如古人为何“尊右卑左”,就有几种解释——

有的说人都有左右手,但是右手很方便,左手不方便,所以右可以表示帮助、顺利,左表示反对、不助。所以古人用“相左”来表示意见不同,观点不一致等,《明史》中就有“行事相左”的话。“助者为右,不助者为左”,所以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右姓”。这些都是右尊左卑的表现。

有的则说:其实“左迁”这个词跟尚左尚右没关系,它只跟官员的花名册有关。古代中国的公文都是从右往左写的,花名册也是如此。百官上朝,领班的宰相或者值班的御史要按花名册点名,品级越高的官员,名字越靠右,品级越低的官员,名字越靠左。如果哪个官员被降了级,他的名字在花名册上的位置就会从右往左挪一点,这才是“左迁”本来的含义。

是不是都挺有道理啊?但有人反对了:汉朝根本不是以右为尚,而是以左为尚的~而且不只是汉朝,从西汉、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一直到唐、宋、元、明、清,中国官场上一直是以左为尚,左的等级始终比右要高。又譬如常说的“男左女右”,不也是古代以左为尊的体现吗?这引经据典起来也可以说出一堆。雨果同学,你看到这里是不是要爆了?

别急,你爹我还没爆。我努力尝试着简化概括了一下,未必都正确,但大致可以解释基本情况了吧(谬误之处,诸位文科大拿轻拍)——

第一,咱们先不延展开去,左迁是贬官这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左迁”代表降级是汉朝时期形成的说法,这点大部分资料也是认同的。

第二,历史时代不同,尚左或是尚右是不同的。先秦时代尚左尚右都有,各国并不统一。秦汉大一统后就比较明晰。秦汉尚右;三国尚左;隋唐宋尚左;元尚右;明清尚左。不过这里也只是说一般情况下。特别如西汉文职尚左,武职尚右。

第三,尚左尚右与地理观念、阴阳有一定关系(在阴阳五行中,春为东为左,秋为西为右,古人喜春)。尤其先秦时代,受老子说的:“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影响很大。

第四,唐朝既然尚左的话,如何理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我比较认同此处李白、韩愈二人是在用典、习用成语这个解释。正如清末“公车上书”,实际上公车之制废除已久(公车是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不可盯住一两个词汇而忽略了当时的实际状况。

第五,战车座次有一套独立的体系,且左右尊卑较明确无争议,均以左为尊。战车每车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这样的位次和实战紧密相关,毕竟右侧站操纵戈矛长兵器最方便。也因此可知,如果车上站主帅也是在车左。

雨果你可能要问,既然唐朝就尚左了,为何《长安十二时辰》右相权力更大?这个问题有点小复杂。简单说说——

唐朝中央为”三省六部制”,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被称为宰相。对皇帝负责,相权有所分散。尚书省的长官名为“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官名为“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名为“侍中”。

因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成为皇帝后,尚书令一职空缺。此后,尚书省由副长官尚书仆射领导。后来尚书仆射不再被视为宰相。所以长期掌管实际权力的是中书令和侍中这两位宰相,又称右相和左相。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右相林九郎

渐渐地权力重心转移到中书省,中书省成了行*的中枢部门,所以“右相”权力很大。剧中的林九郎原型李林甫正是任职中书令,还兼尚书左仆射,把持宰相之位十九年,大权独揽。也可以看出,具体到某个时期某个人,要看名义的左右尊卑,更要看实权大小。

下面这段有点长,希望你耐心看完

官职变动词语归纳

0表示任职的

⑴任:担当,担任。

⑵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⑶授:给予官职。

⑷拜:授予官职,任命。

⑸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⑹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⑺简:任命,选拔。

⑻进:出来做官。

⑼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⑽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⑾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⑿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但如果是“左除”,则又表示“降级被贬”。

⒀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⒁复:恢复原职务。

⒂仕:做官。

02表示升职的

⑴升:升官。

⑵陟:进用,升职。

⑶擢:由选拔而提升。

⑷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右迁是升官,但左迁则是指“降职、贬官”。

⑸徙:升职。

⑹超迁:越级破格提升。

⑺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⑻提:提拔。

⑼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03表示降职、免职的

⑴贬:降职。

⑵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⑶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⑷左迁:降职(贬官)。

⑸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也指贬官流放。

⑹迁:流放,放逐(注:迁除了指变动官职也有流放的意思)。

⑺夺:削除。

⑻黜: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⑼窜:放逐、贬官。

⑽免:罢免官职。

04表示兼职的

⑴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⑵假:暂时代理。

⑶行:代理官职。

⑷署: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⑸兼:同时掌管,兼任。

⑹权:暂代官职。

⑺判:高位兼低职。

⑻摄:暂代官职。

举个《三国演义》刘皇叔三请诸葛亮的例子: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子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

05表示职位调动的

⑴调:调动官职。

⑵转:转任,平调。

⑶徙:调动官职。

⑷改:改任官职。

⑸补:补任空缺官职。

⑹迁:调动改派,调职。

⑺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⑻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06表示辞官、退休的

⑴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⑵解官:辞去官职。

⑶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⑷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⑸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躯体不再由自己支配,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⑹移病:上书称病,为做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⑺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⑻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这条容易理解错)

次北固山下(略)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北曲越调,用于剧曲、套数或小令。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衬字除外),第一、二、三、五句每句六字,第四句为四字句,其中第一、二、五句平仄完全相同。代表作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

气氛意向图一组,雨果你觉得哪幅最符合你的联想?

第二单元05秋天的怀念

此文写于98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关于史铁生的介绍,你可以回顾《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下课本图文加餐(上)》09那个星期天

珍贵历史影像:七十年代知青下乡劳动,排着队喊着口号

小知识:插队

这里的插队是指年以前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年“文革”爆发,中国的社会陷入停顿,大学停止招生,工厂开工不足,就业机会大幅降低。中学生不能按时毕业离校,社会上闲置无业的年轻人逐年增加。到年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生(即“老三届”)同年毕业的状况,形成空前绝后的巨大就业危机。从那年起,将近两千万城市6~20岁的年轻人以“插队落户”为名到农村生产队当农民,名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插队”自此成为上山下乡的主流模式。

知青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年代开始一直到年代末期为自愿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我们曾在白塔公园知青纪念馆看过一些介绍、照片和物件。你还有印象吗?

课文花絮二则:

仿膳饭庄年创办,是京城有名的宫廷菜馆,北京市定点涉外餐馆,特级饭庄。人们一般称之为仿膳儿。经营宫廷菜肴,以“满汉全席”驰名中外,是中国宫廷菜代表饭店。地址在北海公园北门内九龙壁前。(话说我们游北海公园时候应该路过过,那会儿不知道还和课本有关联)

豌豆*儿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宫的豌豆*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豌豆*分粗、细两种。北海公园仿膳、漪澜堂卖的是细豌豆*儿。庙会上卖的则是粗豌豆*儿。这是用沙锅将豌豆煮烂成泥,加上小枣,淀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用手推车运至庙会上兜售。由于大多出现在春天的庙会上。因此,人们听了他们吆唤:“哎,这小枣的豌*儿大块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

06散步(略)

0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

泰戈尔与冰心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86年5月7日—94年8月7日),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还有《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9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今年是他诞辰60周年和逝世80周年。

泰戈尔和甘地

年4月4日上午8点,泰戈尔从上海北站乘早班车来到杭州,由林徽因与徐志摩陪同翻译,下榻西湖饭店。在杭呆了3天,参观了灵隐寺、西泠印社等名胜古迹。

年泰戈尔访问清华园时,在水木清华处留影。第一排左起依次为王文显、张歆海、徐志摩、张彭春,均为学者名流,神态轻松而自然;第二排左起辜鸿铭、泰戈尔,第三排右一为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

泰戈尔与徐悲鸿合影

中国女作家冰心受印度文学巨子泰戈尔的影响很大,两人的作品风格不论是在结构形式上、内容上、还是思想情感上,都十分相近。冰心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最善学泰戈尔”的女作家,她本人也曾写文《遥寄印度诗人泰戈尔》来表达她对泰戈尔的爱戴之情。

冰心对泰戈尔作品的继承最明显之处体现在诗歌形式上:冰心的《繁星》、《春水》就是仿照着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来记录她零碎的思想,从而使“小诗”这一形式风靡一时。

内容上,冰心借鉴了泰戈尔“爱的哲学”,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泰戈尔的学说主要包括:“梵我合一”的宇宙进化和谐论、精神主义的理想和爱的实现。他的诗歌主要内容有赞美神、歌颂爱、赞美自然、描绘童真。在冰心的诗歌中,母爱、自然、童真亦是重要的主题。

另外冰心还翻译过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等作品。后附一首

WhereTheMindIsWithoutFearGitanjali35byRabindranathTagore(86-94)Wherethemindiswithoutfearandtheheadisheldhigh,Whereknowledgeisfree,WheretheworldhasnotbeenbrokenupintofragmentsBynarrowdomesticwalls,Wherewords

1
查看完整版本: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上课本图文加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