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过年回家,我带上了这几本书春节好书
TUhjnbcbe - 2022/7/5 16:18:00
北京根治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news/a_6508755.html
虎年了,硬核读书会给大家拜年啦!读到这篇推送的你,或许已经和家人团圆;或许还在工作的岗位上忙碌着;也有可能,你还在归乡的途中。每年的这个时候,旅途便有了特殊的意味,但无论是归乡还是离乡的旅途,书籍都是美好的陪伴。这是编辑们的春节书单,也希望读到这篇推送的你,跟我们一起分享你读到的好书。新春快乐,请和我们一起继续读书。

缓慢的归乡

桃子酱

今年又是我们就地过年的一年。

往年这个时候,已经像彼得·汉德克那本书的书名那样,完成了“缓慢的归乡”——缓慢,指的是心理距离上的,总要过上几天,才能适应家乡的空气、节奏和方言。

在旅途中,我通常会带熟得不能再熟的经典小说,比如《红楼梦》《傲慢与偏见》《边城》等。因为情节和段落都十分熟悉,就很适合旅途中的碎片式阅读——随便从哪一页读起,都能飞快进入状态。

后来发现,读短篇小说集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近期作家陈春成更新了他停更已久的公号“深山电报站”,原来他删掉了旧版本,把成书后的定稿版本发了上来。

正好,在几次坐公交车时,陆续重读了《夜晚的潜水艇》中那些文章。

今年就地过年,这个年过得毫无准备,没有大扫除,没有办年货,没有买年花——朋友圈里,不少朋友晒出了腊梅,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汪曾祺的《岁朝清供》里这一段:

一幅旧画上,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曰“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岁朝清供》也很适合过年的时候看,看汪曾祺写故乡的食物,你会羡慕他有这么强烈的乡愁,而吃工业化食品长大的我们,并不那么怀念故乡的味道。

推荐书单

《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2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著

理想国

上海三联书店,-9

《岁朝清供》

汪曾祺著

三联书店,-1

仪式感

程迟

回想起来,在有Kindle之前,我的旅途读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轻、小、方便”,所以一般都是读比较“好读”的文字。

但如果说印象最深的阅读,是近十年前在回家的列车卧铺上读完了托宾的《黑水灯塔船》。现在回想起来,耳机也无法阻挡噪音的吵闹车厢里,关于家庭的伤口的故事的确不怎么温馨,海边悬崖上的小屋以及屋里住着的各怀心事的人让这本书弥漫着哀愁,但读到最后,却会发现它追问的是人如何面对必须承受的负累,以及如何与自己的家庭和解。直到现在,我还时常会想起这本书。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时常会在机场候机时买杂志,比如和《新周刊》同类的《三联生活周刊》,还有像《卷宗Wallpaper》这样的时尚杂志。

杂志都很“好读”,能给旅途带来不少乐趣。但于我而言,这更多是学习的过程。在纸张作为介质的阅读日渐衰微之时,看到同行们做出精彩的选题,自身也会受到很强的激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一期大英博物馆主题专刊,以及《卷宗Wallpaper》做的一期坂本龙一的专题。在旅途中一边放松,一边学习,何乐而不为?

我一直觉得阅读更多是一种不必赋予过多仪式感的动作,读小说、读杂志、读学术书、读论文,并不需要分出高下。习惯阅读之后,不论是怎样的旅途,都不容易感到孤单。

推荐书单

《黑水灯塔船》

[爱尔兰]科尔姆·托宾著,温峰宁译

群岛图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

还有其他风景需要欣赏

刘言

在旅途中,我一般不会读与旅行相关的书籍。我比较在路上喜欢读的书是短小精悍的那一类,比如短篇小说集、杂志、散文集或者摄影集、画册之类的,总之,我的旅行读物得随时拿起,也要能够随时终止,因为在路上还有其他的风景需要欣赏。

今年过年回家和平时上路一样,我都会携带毛姆的短篇小说集,这次我带的是《人性的因素》。这位享誉世界的英国作家,我不必多做介绍,他的文字具有让旅行之人顷刻逃离舟车劳顿的魔力,因为你只要读上半页,便沉浸到故事之中,在弄清原委之前,根本不想离开。

在难免乏味的旅途里,你也总会被他的犀利的金句——如“知识分子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抽象的概念而非实在的事物更感兴趣,在一个无忧无虑的高度审视纷繁的人世,你们不担心会丢失一点点人性吗?”——点醒,击中,怔住,然后会心一笑。

之所以习惯在车上或者飞机上翻看画册或摄影集,只是因为它们字少,图多,不仅可以减少视觉疲劳,况且在变动的状态中,静止的图像让人更加容易出神,你也会更加留意其中细节,彷佛给时间一个加速度,一两本集子悠哉翻过去,三四个小时便过去了。

我喜欢摄影,严明是我非常喜欢的摄影师,他最新出版的摄影集《昨天堂》是我这次旅程中的惊喜读物。看这本遍及中国50多个城镇乡村景象的摄影集,让我对他生出羡慕,因为我知道每每拍出一张照片,需要在一处晃荡多久,拍出好的照片的喜悦又是怎样的。

推荐书单

《人性的因素》[英]毛姆著,陈以侃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昨天堂》严明著新经典文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9

重建盼望

赵皖西

我喜欢在旅途中读书。无论是平稳的动车,还是晃荡的绿皮火车,甚至轰鸣的客机,对我来说,都是十分理想的阅读场所,能够帮助我在纵身一跃进入虚构故事中时,同时被人世间的烟火气所牵引、缠绕,这种感觉很舒服。

郭爽的《月球》是我在这次春节返乡途中阅读的书。在郭爽的文字间,我能时刻感受到她身上强烈的探索和表达欲望;在困境中重建盼望、理想和美的持续追求。《月球》包含六个短篇故事,反映的都是当代人真实的情感结构与微妙的内心世界。无论是调查记者、带父亲去俄罗斯旅行的美术老师,还是在娱乐业与国境线穿梭的新一代……他们虽然身处高速流动、价值失焦的年代,但都执着地在其中找寻一点点的自我。

非虚构文字作品中,郭玉洁在年出版的《众声》,同样自带“探索生命本质”的意味。十八篇文章,是郭玉洁辗转四座城市,与名人对话,更与普通人同行的如实记录。郭玉洁的文字,有时热乎乎的,有时又冷凄凄的,十分适合在冬日阅读。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也是一本很适合在旅途中翻阅的小书。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上野千鹤子和漫画家田房永子的对话记录,图文并茂地梳理了很多关于现代女性的核心问题,通俗易懂地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是女性议题,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推荐书单

《月球》郭爽著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0

《众声》

郭玉洁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日]上野千鹤子田房永子著,吕灵芝译

明室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9

听见四声杜鹃

萧奉

春节前这段时间,一直在做年的选题计划,常常会想,疫情进入第三年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最近袁硕老师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个见闻,让很多人都有共鸣:

一个两岁的小男孩指着电梯广告问妈妈:“他们怎么都不戴口罩?”这位妈妈解释说,那是之前拍的。小男孩依旧好奇地问,之前不用戴口罩吗?电梯里的人戴着口罩,面面相觑。

读书可能是少数不被改变,甚至部分地变得更好的事情吧。根据《卫报》的一个调查,全球读者在疫情后更喜欢读罪案类小说、食谱、减肥指南、自我提升指南、童书、鸡汤图书等,诗歌和经典文学著作的销量也有所上升。

去年底,在接受“新周刊·刀锋图书奖”的采访时,罗新老师说,这两年国内出版了很多好书,按这个势头发展,我们可以期待读到更多高质量的人文图书。确实如此,刚进入年1月,看各家出版社和出版品牌计划推出的新书,星光熠熠,很多都让人想点“想看”,今年刀锋图书奖选书时也有得苦恼了。

比如这几天在路上读的两本新书,孔亚雷老师的《极乐生活指南》和陈嘉映老师的《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先说《极乐生活指南》,这是一本文学评论集,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好重温过《小于一》和《米沃什辞典》,有一种频道还没切换的感觉。作者对艺术和文学的理解,让人想起布罗茨基对诗歌的捍卫。最喜欢《神秘主义入门》和《:一篇书评》两篇,前者对波兰诗歌美学的归纳和阐释值得一读再读,后者堪称波拉尼奥的知音。

重点聊聊《感知·理知·自我认知》,这是作者这几年的讲座稿合集,讲的是从哲学上如何理解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统觉和感觉,以及感知、理知和认知等问题。听上去很枯燥,一读,如临讲座现场,有很多启发。

作者提到,视觉在五官之觉中具有优先地位和特殊的重要性,因为视觉富有探索性和主动性,人从睁开眼开始,便通过眼睛去探索世界和认知世界。同样,部分的触觉也具有探索性,比如用手摸。

视觉和触觉可能都无法认识事物的全貌,比如:“你听到猫叫,你听到的还不是猫本身”,而是猫发出的声音,甚至有可能不是真猫发出的声音;那么“你摸到它了,你就摸到它本身了”?也不一定,你也许只是像盲人摸象,摸到的是猫的毛发和后脑勺,也是它的一部分,不是猫的本猫。那什么是“猫”?什么是“我”?越想越有意思。

对普通人来说,了解五官之觉有什么意义呢?我会想到儿时听过的鸟鸣,比如外婆家后山的四声杜鹃,总在农忙时分躲在山谷里幽远地唱着“耕田耕谷”。

从未见过真鸟,也不知道鸟的名字。直到二十多年后,在广州华南植物园循声找去,才从望远镜里第一次看到四声杜鹃。不敢说这是认知世界的案例,仅仅是发现一只鸟的过程而已。

推荐书单

《极乐生活指南》

孔亚雷著

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2

《感知·理知·自我认识》

陈嘉映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1

今日话题

春节在家,你准备读哪些好书?

期待你留言分享~

·END·

作者

萧奉、桃子酱、程迟、刘言、赵皖西

编辑

刘言、程迟

校对

*思韵

策划|萧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喜欢这篇文章,请让我们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过年回家,我带上了这几本书春节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