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套潜水服的故事环球网
TUhjnbcbe - 2022/9/16 20:06:00

本文转自;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横跨长江南北的南京长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主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特大型桥梁,在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集体使命”展陈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大桥建设中的潜水设备和潜水衣物。时间的印记布满这些沧桑的物件,岁月在一个个斑驳的历史片段中,向后世讲诉着经久不衰的故事。

长江江心几个桥墩位置,水流湍急,深近百米,探查与施工必须进行深潜水作业。当时采用的水下减压法效率极低,潜水员在水下工作25分钟,减压需要两个多小时,如果仍然采用这种潜水方法,势必会极大影响大桥建设的进度。

龚锦涵,我国潜水医学学科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以一种全新的吸氧水面减压法,顺利攻克了潜水速度这一难关。利用这一潜水方法,潜水员在水底工作结束后,直接从水底到第一停留站,在第一停留站稍作休息后,就可以很快出水。

潜水工作的速度解决了,更为严峻的新问题又来了,那就是挑战人体极限的潜水深度。

6号墩处于江心最深处,即使在枯水季节,水下深度也达到66米,而深潜水超过60米就会危及生命,当时国际空气深潜的极限深度是水下60米,如果超过,必须换成氦氧气体。

原医院医生尹仲昆说:“氦气分子密度比较小,它的麻醉作用比较低。氦氧成本不得了,下一个人,光氦气一两千块钱成本。”

那个年代,块钱抵到一个普通工人4年的工资,却只够潜水员深潜一次,以当时的经济条件,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显然承担不起。

我国潜水医学学科领域的主要奠基人龚锦涵说:“我们花了半年的时间,专门做了一个超过了51.8米和60米的减压表,给吸氧水面减压专用的,文献上没有的,都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所以在潜水医学角度上,它是创新的东西。”

一个潜水员潜入水下60米,等于在挑战生命极限,谁是第一个以身试险的英雄?

工人潜水员胡宝玲和他的战友们,主动要求突破深潜水这一关,他以超越常人的勇气和坚定意志,勇闯“生命禁区”,为南京长江大桥施工的百年大计做出了重大贡献。

原南京长江大桥潜水班工人庞国江说:“超过60米以后,我们就感到身体呀,头脑发涨,下到69米的时候,那就更厉害了,嘴唇讲话发抖了,声音尖声怪叫,好像不像我讲话的声音一样,到最后,我们就下到72米,下去以后,在里面工作20分钟,20分钟以后就要上来。”

南京长江大桥的潜水作业运用全新减压技术,突破水下60米极限,最深下潜77.13米,未出现一例减压病症和潜水事故,谱写了世界桥梁史上的深潜神话,从潜水技术到潜水医学保障,都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回溯过去,人类的勇气和智慧,赋予了每个时代不同的意义,今天,中国铁路跨江大桥的建设和管养水平,正以“中国速度”飞快发展。从南京长江大桥到芜湖长江大桥,到大胜关长江大桥,再到五峰山长江大桥,中国铁路大桥的守护者们,正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让一座座民族“自信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更加熠熠生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套潜水服的故事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