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10909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TUhjnbcbe - 2022/11/5 11:29:00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奋斗者”号资料图。

10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据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通报,11月10日8时12分,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米。

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第四极”,水压高、完全黑暗、温度低,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其最深处接近米。今年10月10日,“奋斗者”号与“探索一号”“探索二号”母船一起,从海南三亚启程开展万米级海试。10月27日,“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北京时间11月10日下午5点左右,成功坐底米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浮出水面,之后被回收至母船。米也是我国载人潜水器最深纪录。

成功坐底

“万米的海底,妙不可言”

10日的布放是在北京时间凌晨4点多进行的。早晨8点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后,3位潜航员在海底进行了约6个小时的采样工作——这是“奋斗者”号最长海底作业设计时间。

所谓坐底,是在综合考虑潜水器速度、姿态和海底地质情况下,让潜水器人为地在海底着陆,有人将其形容为“踩一脚刹车”,以便于接下来在海底进行科考和作业。

海底作业期间,通过潜水器搭载的声学通信系统,潜航员表达巡航万米感受:“万米的海底,妙不可言。”

为保障潜航员能吃得舒服、顺口,工作人员为潜航员准备的食物包里包括运动饮料、洗好的香梨,还有一人一份的“煎蛋+炒面”爱心套餐。

挑战极限

哪些黑科技撑起“奋斗者”号?

年,研制万米潜水器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〇二所副所长、“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告诉记者,走向深海并不容易,第一个问题就是海水带来的高压。万米载人潜水器要承受个大气压,相当于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这么大的压力加在潜水器上,对潜水器的材料、结构设计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除了承受巨大水压,“奋斗者”号还要搭载相关人员、一系列科学设施等,在水中完成科考作业。这进一步加大了制造难度。

“奋斗者”号具备覆盖全球海洋%海域的作业能力,这来源于一些关键技术的支撑,如载人潜水器球壳、浮力材料等。比如作为潜水器主结构之一的载人潜水器球壳,可以说是极限设计、极限制造。

“奋斗者”号使用的是钛合金材料。科研人员大胆推翻原有的设计,改变了此前使用的瓜瓣焊接方法。所谓瓜瓣焊接方法,就是先制造西瓜瓣,再焊接为一个整球,但这种方法焊缝多、工期长。万米载人潜水器采用了半球焊接,减少了焊缝数,工艺更难,但是可靠性显著提高。

本次海试任务采用了“双船”保障模式,即为了支持“奋斗者”号成功完成海试,使用了“探索一号”支持船和“探索二号”保障船的“双母船”保障模式,累计可以搭乘科考队员人。

“探索一号”总长94.45米,型宽17.9米,排水量吨,续航能力大于1万海里。“探索二号”由海洋工程船改造而成,今年6月完工。值得一提的是,“探索二号”CTD绞车及收放装置、吨门架式潜水器布放回收系统、10吨20米折臂伸缩吊等6项关键设备均实现国产化。

万米深渊

研制万米载人潜水器意义何在?

年,我国成功研制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救生艇。虽然只能下潜米,航速也只有四节,但它开启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篇章。在载人潜水器方面,我国先后研制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此外还有“海斗”号、“海燕”号和“海翼”号等无人潜水器。

海底万米深渊可谓是科研的“无人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人无我无”的科考装备。以深渊进入技术、深渊探测技术为代表的深海技术,代表了当前国际深海工程技术领域的顶级水平。放眼全球,到访过万米深渊的全海深潜水器屈指可数。

这些年,我国参与载人潜水器的核心单位已经多达40多家,部分装置级的项目甚至引入了PK机制。

之前我国已经有了万米无人潜水器,为什么还要研制万米载人潜水器?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员包更生解释,从技术角度来说,研制万米载人潜水器会推进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从科学角度来说,载人潜水器在进行水下科考时,机动性、巡航能力更强,可以搭载更多科考装备。所以既要有无人的,也要有载人的。

从无到有

“奋斗者”号见证中国科学家的不懈奋斗

今年6月19日,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被正式命名为“奋斗者”号,它融合了之前两代深潜装备的优良血统,不仅采用了安全稳定、动力强劲的能源系统,还拥有更加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以及更加耐压的载人球舱和浮力材料。

中国深海载人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几代科学家的奋斗。

汪品先,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他第一次听到“深潜”这个词。彼时,他到美国和法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某次晚宴,他遇到一位破深潜纪录的法国科学家。“他对我说,海底的海百合林非常漂亮,你一定要看看,而且深潜绝对幽静,和上天不一样。”彼时中国还没有实力将科学家送入海底,但这件事在汪品先心里埋下对深海的向往。

随后的40年,汪品先全身心地投入海洋地球科学的研究,他被誉为“中国深海研究发起人”:于年在南海主持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年,他又以82岁高龄深潜南海,发现深水珊瑚林。

年6月27日,“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米,当时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然而,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的是,“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当年是以66岁高龄重返工作岗位,77岁入选工程院院士,81岁还在不断探求中国载人深潜“新深度”。他说,退休6年后被请回来领*“蛟龙号”项目,是因为自己一生都在做潜水器的研制工作,“实现中国梦需要不断引入‘新鲜血液’,更需要‘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坚持”。

“蛟龙”号没完成的0.2%海洋深处作业能力,留给了“后浪”不懈奋斗。年,我国第二台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投入应用,“深海勇士号”与“蛟龙号”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国产化达到95%以上,其浮力材料、深海锂电池、机械手全是中国自己研制的。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让相关技术企业努力创新,迅速成长。

年,中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项目立项,37岁的叶聪挂帅总设计师,开始探索万米海底。1万米,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地球“负极”。“米级的下潜深度已经覆盖海洋面积的99.8%,剩下的0.2%被称之为深渊。”叶聪表示,深渊大部分是地球板块‘挤’出的海沟,也是地震频繁的地带,这里藏着科学家的梦想,也是绘制海底宝藏图的重要地方。

“奋斗者”号这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不仅验证了潜水器的各项性能,同时也完成了矿物、沉积物、生物样品等多种海底采样作业。中国深海载人技术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工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和技术突破。

综合央视、新华社、《科技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10909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