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松花江上潜水员哈尔滨新闻网
TUhjnbcbe - 2022/11/17 21:04:00

潜水员在松花江中打捞沉船。

赵志强又一次潜入水中,试图找到早已沉入水底的溺亡者。此前,几位老人结伴从哈尔滨大剧院江边下水,快游到对岸时,才发现其中一人“不见了”。

借助消防部门的声呐搜寻设备,赵志强持续下水作业近8个小时,依旧未能找到。“在活水区,没有目击者,确定不了事发水域准确位置,一般就很难打捞上来。”这是赵志强和同事今年出的第16次打捞任务。

40岁的赵志强和6名同事是松花江畔为数不多的潜水员,夏捞溺水者、冬捞坠江车。涉水事故现场,人们不愿意看到他们,但又不得不寻求他们的帮助。从业13年,赵志强经手打捞出近名溺水者。

这是一个与死亡最为接近的行当。

不愿面对溺水者打捞上岸时刻,那是亲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喊

早上6时许,赵志强驱车来到松北区船厂附近一河汊边,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戴上氧气面罩……一切准备就绪,他潜入河中开始近10个小时的水下作业。

赵志强这次要打捞的是一艘重吨、高3层的沉船。去年冬天,船底舱水没排净,热胀冷缩导致船舱开裂,开春后江水倒灌,船只倾斜,搁浅在江水中。赵志强决定采用封舱抽水的方法,即在水下把船舱的多个出入口封住,再用水泵把舱内的水抽出,靠浮力把搁浅的船打捞上来。

赵志强和同事们经常做的是打捞溺水者。

年年初,一辆SUV在冰面上行驶,不慎驶入清沟,车上除一人被救出外,司机和车一起沉入江中。但事发地点光线昏暗,坠江车辆周围可能存在大面积隐藏清沟,而且事发江面融化面积较小,打捞一度陷入困境。为了尽快找到坠江人员和车辆,赵志强和同事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跳入只有5℃的水中摸寻。水温过低,再加上冰下作业,每次潜水,只能持续20多分钟。

“江水能见度低,潜到水下两米就一片漆黑,所有操作只能靠手摸。冰下打捞危险更高,一旦遇到危险,找不到出口就无法出水,非常考验潜水员的经验。”赵志强说。

3天时间,赵志强和同事下水7次,仍未找到坠江人和车辆。最终,在开春后借助声呐仪锁定位置,他们成功将坠江车辆打捞上岸,但驾驶员并未找到。“应该是在水下挣扎过程中,被冲到更远的地方了。”

在赵志强和同事们的打捞生涯中,六成任务中无法找到溺水者。而四成找到溺水者的场景也是他们所不愿意面对的:那些没有生命迹象的躯体,保留着最后时刻挣扎的惨状。溺水者离世,一个家庭从此不再完整,亲人们现场撕心裂肺的哭喊,也异常揪心……

零距离接触非正常死者,海*老兵们重操“旧业”

潜水员去年在四方台大桥附近水域打捞坠江车辆。

赵志强曾是一名海*潜水员,有6年服役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潜水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足以应对日常作业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在部队,主要是执行水下探摸、打捞搜救等任务,像海上船舶翻覆等,这些难度都比较大。”

1年赵志强退伍后,干了多个工作,一直做得不顺心。7年,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询问一个打捞的活儿他能不能接?赵志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后来,找他的人多起来,赵志强顺势进入潜水员的行当。

“水下打捞,不是会潜水就可以干的,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一般人做不了。”章成刚是赵志强救援打捞公司经理。在他看来,从业者需要捅破“心理关”这层窗户纸,否则很难正常实施打捞作业。

在部队服役期间,赵志强执行过地方部门求助实施打捞溺水者的任务。“第一次打捞溺水者,其实也挺害怕的。这是种心理作用,你越害怕就越恐惧,只能自己慢慢调节。因为想象中溺亡者和现场触摸到的溺水者,对人的冲击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终,在心理上战胜恐惧,再经历几次磨炼才行。”赵志强认为,水下打捞确实不太符合对一项职业的常规认知,要零距离接触非正常死亡者,作业过程中也面临各种危险和困难。

打捞沉船、沉车、沉物,水下切割,打捞溺水者……随着打捞救援业务增多,赵志强把此前在海*潜水岗位服过役的老战友召集在一起,共有7人,成立了一家救援打捞公司。7名打捞人员中,除赵志强和另外两人常驻哈市,其他人都分布其他县市。

由于从业人员稀少,现在省内其他地方有打捞的业务,也会找赵志强公司来执行。几天前刚做完哈尔滨一起打捞业务,赵志强和同事们又到齐齐哈尔执行任务。目前,他们还与全国各地打捞公司组成联盟,共有多人。一旦有状况需要更多打捞力量,专业人员可以迅速集结。

这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没有保险公司愿意给他们投保

潜水员参加防汛抢险应急救援综合实战演练。

“下水不怕水深,但怕流速大。一旦流速过大,就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一不小心就会撞到水底石头上,就像汽车撞上大树一样,一个小小的鱼钩就可能致命。”赵志强告诉记者。

几年前,在松花江滨洲铁路桥江北一侧,一男孩溺水身亡。赵志强和同事下水多方摸寻均未找到。潜水员再次入水,意外发生了——水草像八爪鱼一样,缠住潜水员的身体。好在他没有惊慌,而是通过绳语发出遇险信号,岸上人员立即施救才得以出水。“一般人一旦碰到这种情况,会本能挣扎,水草就缠得更紧,很危险。”章成刚说。

水下打捞,水面上指挥员和安全员协调配合,缺一不可。“潜水员若在水下遇难,很大原因都是地面上的人的失误造成的。”赵志强说,目前潜水员的头盔中有通信设备,可在水下与地面人员保持联系和交流;同时他们身上还绑着一根安全绳,如果通信信号中断,可以通过绳语与水上人员交流。这根绳子就像是一根脐带,与潜水员的生命安全紧密相关。

对于打捞人来说,“胆大心细”才是避免意外的终极法则。8月中旬,接到呼兰河口大桥附近打捞求助,赵志强到现场后决定放弃下水,“水流十分湍急,贸然下水,对我和同事都是不负责任的。没有九成把握,就不能下水。”从业至今,赵志强和徒弟没有发生一次事故。

打捞救援被认为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水下黑暗,情况复杂,暗流湍急且流向不定,加上水面与水下的温差和压力等不可预测的因素,让水下打捞作业时常与危险相伴。由于危险系数太高,没有保险公司愿意给赵志强和同事们投保。“我想给自己和家人一层保障,咨询过多家保险公司,但没有一家同意给我们投保。”

每次下水都是辛苦与风险并存,但不是每次都会收取酬劳

作业风险背后,是相对丰厚的收入。但赵志强的原则是:“做事要对得起良心,晚上能睡安稳觉。”每一次下水,都是一次辛苦与困难并存的历险,但赵志强不是每次都会收取酬劳。

几年前,一对父子在江边游玩,40岁的儿子溺水身亡,赵志强和同事们最终将其打捞上岸。下水打捞的行规是“先付钱、后下水”,赵志强与70多岁的老人交谈得知,父子俩是来哈打工的,家里非常困难。他啥也没说,直接把钱退了回去。

从业时间越久,对生命的脆弱、对死亡的敬畏,认知就会进一步加深。

近一个月时间,赵志强和同事参与了6起打捞溺水者的工作,溺水者大多是老人,最大的近80岁,最小的60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年轻时会游泳,但工作后多年未游,退休后觉得自己还能游,在横渡松花江过程中突发疾病或遇意外,从而溺水。

接受采访时,赵志强特意提醒,岸边区域看起来水很浅,有些人就下水玩,但再往前几米水会突然变深,意外会猝不及防。“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下水,会游泳的也要选择安全的地方游。”他希望更多人能从心里意识到这一点。

每次出打捞任务,赵志强都戴着手套,上岸后再次彻底消*。他一般不与人握手,也不会对人说“有事你找我”。“打捞溺水者是我的工作,但得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平时得多注意些。”赵志强说,家人很支持他的工作。但他每次下水作业,每隔一个小时,家人都打来电话。赵志强上岸后也会第一时间给家里报平安。

“干潜水这一行,体力很关键。我现在基本是吃当兵时的底子,最多还能干10年。”赵志强说,他更想着能早点退休,“大家的安全意识都提高了,溺水的人会越来越少。”

1
查看完整版本: 松花江上潜水员哈尔滨新闻网